科研进展

马子龙副教授在放牧强度对草地光合作用固碳去向的研究上取得进展

放牧是草地碳循环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是决定该草地作为碳净库还是碳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然而,在野外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短期的碳动态,以及其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暂不明朗。

李文均教授团队在放线菌生命暗物质的生态功能与进化研究上取得积极进展

放线菌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极为密切的微生物类群,其强大的代谢活性为人们所

叶片的微量元素重吸收研究取得新进展

我院陈浩副教授近日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美国地质调查局等课题组在国际期刊Functional Ecology 上发表题为“Global resorption efficiencies of trace elements in leaves of terrestrial plants”的研究论文(全文链接:https://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365-2435.13809),陈

合作研究揭示人类因素驱使绿孔雀走向濒危

     绿孔雀(Pavo muticus

免疫功能加强使瓢虫食肉?来自基因组的证据

瓢虫的食性在整个鞘翅目昆虫中是特殊的,有大约70%的瓢虫种类捕食蚜虫、蚧虫等半翅目胸喙亚目的昆虫,而与瓢虫近缘的甲虫大多以真菌为食,也就是说瓢虫的共同祖先是从食真菌转移到食肉的。那瓢虫为何能进化出食肉这种食性?中山大学庞虹教授课题组试图在基因组水平回答这个问题。

多种叶片养分回收策略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共存

我院陈浩副教授近日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美国地质调查局等课题组在国际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上发表题为“Coexistence of multiple leaf nutrient resorption strategies in a single ecosystem”的研究论文(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100

夺取敌人武器--在瓢虫基因组里发现起源于细菌的抗菌基因

基因的传递主要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即基因的垂直转移。有些情况下,基因还可以在不同物种之间传播,即基因的水平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水平基因转移打破了亲缘关系的界限,使基因流动的可能变得更为复杂,一些发生水平转移的基因涉及营养合成、保护和极端环境适应等功能。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水平基因转移事件被证实。相比垂直转移,基因的水平转移能使生物快速获得新功能,因此可能在生物进化中担当重要的角色。

储诚进教授团队在森林群落高阶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多物种共存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其关键是生物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