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中山大学生态学科肇始于1924年建校之初的生物学系。以蒲蛰龙院士和张宏达教授等为代表的前辈学者,奠定了中大动物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依托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广东黑石顶地带与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广东南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共建)、生物多样性演化与保护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粤港澳高校生物多样性联盟等平台,在生物多样性形成、演化、维持、保护、应用等领域引领学科发展,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山大学生态学专业和学科在教育部多轮学科评估中,生态学科均为全国并列第一和A+,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和“强基计划”。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成立于2018年,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市,是中山大学强化和发展生态学科的创新举措。在“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特色以及“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思路指引下,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基本导向,打造“生物与环境演变”“物种保护与生态适应”“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演化生物学与基因”“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保护”“修复与可持续生态”等六大科研平台。
过去5年,生态学院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快速发展,特别注重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学院文化建设,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师资队伍:学院以人才强校战略为指引,自建立之初起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42名、助理教授3名,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
人才培养:学院建立了本硕博以及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是教育部“强基计划”(生态学)的依托培养单位;现有本科生228人,研究生180人,人才培养规模稳步扩大。成立了“生物学基础教研室”“生态学基础教研室”“演化生态学教研室”“生态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教研室”和“应用生态学教研室”。2022年以来,学院青年教师先后获得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优秀微课二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分赛暨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2024年学院2支本科生队伍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一等奖。
科学研究:面向生态学科重大学术前沿,紧密对接生物多样性保护、“双碳” 、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学院围绕三大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态系统修复与功能提升、生态碳汇与可持续生态。
文化建设:成立学术交流中心、自然教育中心、国际交流与产学研发展中心等,组织“生态与进化讲座”“生态与进化暑期学校”“生态论坛”“生态人生”等学科品牌活动;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为学院青年教师联系“传帮带”导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开设“生态新锐”“生态笃行”等栏目,促进院内教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