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院古生物研究团队在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伪细颈虫科新属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古生物团队在中生代鞘翅目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团队对缅甸北部白垩纪琥珀生物群中的腐食类甲虫进行鉴定分析,确定了一新属种Gryzmalia wukong Bao, Bao et Alekseev, 2022(“格氏悟空甲”),并对其古生态意义进行了讨论。
我院陈怀海副教授在土壤盐度升高影响微生物群落研究上取得的进展
全球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土壤盐度升高正威胁滨海陆地生态系统,而土壤微生物可以驱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动态变化,因此科学预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对盐度升高的响应机制,对保护滨海陆地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于全球来自21篇高通量测序文章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数据,我们分析了土壤盐度升高对古菌、细菌和真菌的alpha和beta多样性以及门和纲分类组成丰度的影响。 结果发现,随着土壤盐度升高,细菌alpha多样性的丰富度指数显著降低了23-28%,均匀度指数下降12%,并且土壤盐度上升10 ppt能显著改变土壤原核微生物的beta多样性(图1)。
对话奇珍异兽——HKU&SYSU古生物主题Workshop成功举办
1月14日至16日,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和香港大学联合举办了古生物学专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线上讲座和线下场外活动直播结合的方式举行,由我院主办,古生物团队包童助理教授主持。本次研讨会是团队首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校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生态学院“粤港澳大湾区河口及海湾湿地动物重点资源调查”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立项
日前,广东省科技厅公布了2021-2022年度“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领域”重点专项的评审结果。由生态学院刘阳教授主持,张雄副教授、崔融丰副教授、马嘉欣副教授、张履冰助理教授等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共同参与的“粤港澳大湾区河口及海湾湿地动物重点资源调查”项目获得资助,项目已于2022年1月启动。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包童团队在Nature Plants发文提出早期被子植物昆虫传粉新认识
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是当今最繁盛的植物类群。化石记录显示被子植物在白垩纪中期突然大量出现。达尔文将这一“反常现象”称为“讨厌之谜”。许多被子植物通过昆虫进行传粉(虫媒传粉),从而促进基因流动,形成高度的多样性。因此,昆虫传粉被认为是白垩纪中期被子植物大爆发的一个关键因素。包童助理教授于2019年在白垩纪中期(约1亿年前)缅甸琥珀中首次发现了被子植物经甲虫(花蚤)进行传粉的直接证据(Bao et al., 2019)。该研究结果证实了许久以来学者们关于白垩纪甲虫是早期被子植物传粉者的猜想,填补了早期被子植物虫媒授粉证据的空白(图1)。2020年,德国、美国等联合团队从缅甸琥珀中首次报道了短翅花甲为被子植物传粉的证据(Peris et al., 2020)。随后,英国团队基于疑似的粪化石再次报道了短翅花甲为被子植物传粉的观点(Tihelka et al., 2021)。
马子龙副教授在农林复合系统碳储能力的研究上取得进展
问题的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证粮食安全是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联合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土地利用方式(例如农田)和以缓解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的土地利用方式(例如森林)往往是不一致的,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人类一直在试图寻找既能增加碳汇又能保证粮食产量的土地利用策略。研究表明,农林复合系统的(agroforestry systems)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增加作物产量、维持生物多样性、使收入多样化、而且具有较大的固碳潜能。然而,农林复合系统中各有机碳库(图1,包括地上生物量碳、根系生物量碳、地表枯落物及腐殖质所含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对农林复合系统总碳储量的相对贡献,以及这些碳库所含有机碳随着农林复合系统林龄、林分密度、树种多样性等特征的变化规律依然未知。
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团队在氮循环功能基因的生物地理学分布格局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团队在氮循环功能基因的生物地理学分布格局研究中取得进展 稿件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 编辑:郑龙飞、王冬梅 | 审核:夏瑛 | 发布日期:2021-11-24 | 阅读次数:799
我院陈怀海副教授在纳米材料影响土壤酶活性研究上取得的进展
纳米材料的大量应用已经威胁到我们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土壤健康,但是我们对于纳米材料如何影响土壤酶活性仍然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基于全球来自73篇文章的1820个土壤酶活性数据,我们分析了纳米材料的类别、土壤添加浓度和时间以及土壤性质和酶类型等因素对纳米材料的土壤环境毒性的影响,探讨了纳米材料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作用机理(图1)。
我院微生物生态学团队在水体微生物群落与功能的驱动因子研究上取得的进展
微生物群落是许多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参与者,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功能影响颇深。通过研究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联系,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对微生物生态学领域尤其重要。因此,基于全球938个水体微生物宏基因组数据,我们分析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丰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了微生物群落与宏基因组功能在不同水体生态环境之间的差异,探讨了驱动水体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图1)。
我院杨玉春助理教授在厌氧氨氧化菌(Anammox)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我院杨玉春助理教授近日与杜伊斯堡大学、维也纳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和深圳大学等课题组合作在水生态环境领域顶级期刊Water Research(IF:11.236)发表题为Activities and Metabolic Versatility of Distinct Anammox Bacteria in a Full-Scale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的研究论文(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313542100957X?via%3Dihub),我院杨玉春助理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顾继东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我院陈怀海副教授作为合作作者参与了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