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陈浩副教授团队在氮沉降对微生物养分限制影响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氮饱和理论指出: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持续接收外源氮输入,则该生态系统可能由氮限制转为碳、磷或其他限制。但是氮限制解除后,到底哪个元素才是最主要的限制元素,同时地形因素是否会影响这个结果,则很少在微生物水平上探讨。我们在广西喀斯特地区选择了一个氮饱和的森林,在其两个不同地形部位(坡地和洼地)上分别建立了长期氮沉降模拟样地(图 1),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氮添加实验,测定了土壤中碳氮磷循环相关的酶活性,利用酶化学计量法作为微生物养分限制的指标,研究了氮沉降对微生物养分限制性的影响。

最新研究显示非英语发表的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殊贡献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样的世界中,让我们倾听尽可能多的声音,这样才能有尽可能大的机会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根据2021年10月7日在国际生物类综合期刊PLoS Biology(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3001296)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图1),常常被忽略的那些以非英语语言发表的研究能帮助保育工作者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Tatsuya Amano(天原龙也)博士领导了全世界超过60位国际合作者对此前用16种非英语语言发表的、“不为人知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行了量化分析。

我院陈怀海副教授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上取得的进展

        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导致全球尺度上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并威胁生态系统功能。但是,有关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功能的研究仍然不充分。因此,基于全球933个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数据,我们模拟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五个层次,研究了相应的微生物功能组成的变化趋势(图1)。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古生物团队在白垩纪缅甸琥珀蚤蝼科昆虫分类研究取得进展

图1,Amberotridactylus cheni gen. et sp. nov. Du et Xu, 2022 和 Cascogryllus setosus sp. nov. Du et Xu, 2022

刘阳教授团队揭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鸟类垂直分布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理解时空尺度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对于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国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高黎贡山一直深受科研工作者和自然爱好者的青睐。从2016年开始,中山大学刘阳教授团队和西南林业大学罗旭教授团队,联合来自香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佛罗里达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合作者们,对高黎贡山不同季节的鸟类群落和海拔分布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陈浩副教授团队在海水添加对生物固氮影响的研究上取得进展

     海水入侵正持续影响着滨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固氮作为陆地自然生态系统氮的主要来源,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海水入侵对生物固氮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和预测滨海生态系统对海水入侵的响应。本研究通过直接的海水添加探究海水入侵对滨海区常见树种的共生(仅限固氮树种)及根际土壤非共生固氮速率的影响。

储诚进教授团队在亚热带森林根系垂直分布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根系的垂直分离及因此形成的空间生态位分割被认为是维持物种共存的重要机制,而这一结果可能受两种因素调控:一是共存物种的根深分布存在广泛的种间变异;二是根深分布对邻体物种组成或环境异质性表现出高度可塑性。虽然这些机制很早就被提出,但在物种组成丰富的亚热带森林群落中,共存物种是否存在根系垂直分离现象却仍不清楚,限制了我们基于根深分布对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理解。

崔融丰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果蝇属的信息素产生及接收的演化规律

果蝇(Drosophila)同其他昆虫一样,利用信息素作为一种通讯手段进行种内或种间交流,吸引同种个体或排斥异种个体,从而实现生殖隔离,促进物种形成。尽管对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关于它们的产生和检测系统的协同进化机制仍知之甚少。

我院陈怀海副教授在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影响东北黑土施肥后氮素转化研究上取得的进展

       东北黑土地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玉米种植面积近

淡水鱼也可以越洋迁徙?崔融丰副教授利用基因组数据道出粗背鳉到达岛屿的故事

鳉形目(Cyprinodontiformes)鱼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已知多为淡水鱼类且无洄游习性,不同物种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殊机制来适应不同的环境。鳉鱼主要分布于南美、非洲、印度,从前认为其分化多与冈瓦纳大陆的板块漂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