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团队在氮循环功能基因的生物地理学分布格局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团队在氮循环功能基因的生物地理学分布格局研究中取得进展 稿件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 编辑:郑龙飞、王冬梅 | 审核:夏瑛 | 发布日期:2021-11-24 | 阅读次数:799

生态新锐S02E07 |刘胜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刘胜杰,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土壤生态学,土壤生物学,土壤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土壤食物网的结构和功能,节肢动物的行为生态学等。       1. 您目前在从事什么方面的研究工作?是什么促使您从事现在的科研方向?       我目前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土壤节肢动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的生态作用;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的影响;3.食物网网络关系在茶园生态系统中生物防控的应用。

【专业导学公开课】生态学院:现代生态学简介与前沿

         2021年11月24日,生态学院在广州校区南校园第三教学楼讲学厅为2021级生医工实验班开设专业导学公开课。公开课由生态学院副院长庞虹教授主持,陈浩副教授主讲。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林勉生、教师代表,本科教务管理人员和约370名实验班新生参加了本次公开课。

铭记历史使命 奋勇砥砺前行——生态学院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赴深圳回归亭纪念公园参观学习

为丰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形式,切实增强教育实效,巩固学习成果,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生态学院39名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在辅导员、直属党支部深圳党小组组长潘三川老师的带领下,于11月13日前往位于深圳市光明区的香港回归亭纪念公园进行参观学习。 入党积极分子在紫荆花广场参加现场教学

我院陈怀海副教授在纳米材料影响土壤酶活性研究上取得的进展

    纳米材料的大量应用已经威胁到我们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土壤健康,但是我们对于纳米材料如何影响土壤酶活性仍然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基于全球来自73篇文章的1820个土壤酶活性数据,我们分析了纳米材料的类别、土壤添加浓度和时间以及土壤性质和酶类型等因素对纳米材料的土壤环境毒性的影响,探讨了纳米材料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作用机理(图1)。

生态学院召开生态学强基计划学生座谈会

为践行一线规则,密切师生交流,推动全院上下形成共同关心关怀关爱学生成长成才的氛围,生态学院于11月9日和19日在深圳校区、广州校区南校园分别召开2020级和2021级生态学强基计划学生座谈会。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黎晓天、院长储诚进、副院长庞虹、直属党支部副书记林勉生、院长助理刘蔚秋,教师代表蔡枫、王玥、邹媛、李远智,以及生态学强基计划全体学生参加座谈。座谈会现场与会老师幽默风趣,同学们踊跃参与互动,气氛融洽热烈,座谈交流取得良好效果。

生态新锐S02E06 | 王赵玮:学以致用,知行并进

王赵玮,中山大学生态学院”百人计划”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是昆虫病毒与昆虫抗病毒天然免疫机制。     1.兴趣使然,从事科研

生态新锐S02E03 | 张雄:科研工作者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灯塔

张雄,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洋珍稀濒危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与致危机制、人类的海陆活动对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空间规划、海洋保护区、可持续渔业及其管理政策等。

生态新锐S02E02 | 王玥:热爱是一切的源动力

王玥:热爱是一切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