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博物馆研究人员在西澳大利亚盐湖地区发现拟花萤科新属甲虫

发布人:赵文嘉 责任审核人:初审 赵文嘉 审核 张丹丹 审核发布 黎晓天

近日,生物博物馆研究人员在国际动物学期刊Zootaxa发表了题为“Salsolaius gen. nov. a new genus of Apalochrini (Coleoptera, Melyridae, Malachiinae) from the salt Lake Way of Western Australia”的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为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刘振华,通讯作者为生态学院庞虹教授。该研究首次发现了生活于澳大利亚盐湖环境的拟花萤科Melyridae甲虫,并描述1新属新种Salsolaius biserratus Liu, Ślipiński & Pang, 2021(图1)。拟花萤科甲虫,特别是其中的囊花萤亚科Malachiinae具有多样的雄性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是亚科内分属重要的依据,这常使得雌性个体难以鉴定。而该新属的鉴定特征主要为双锯齿状的触角以及外露的腹部末端,同时存在于雌雄两性之中,并且双锯齿状的触角这一特征也是首次发现于拟花萤科的甲虫中。由于盐湖环境野外调查的缺乏,这类甲虫在极端干旱的荒漠环境中的生存策略还未揭开面纱。鉴于澳大利亚盐湖生态系统的独特性,作者推测这一拟花萤新属很可能还有更多的新物种等待被发现。

image-20211223162344-1

图1 Salsolaius biserratus Liu, Ślipiński & Pang, 2021,正模。

     论文第一作者刘振华博士自本科起便进入生物博物馆庞虹老师课题组进行学习研究,在博士学习及博后工作期间前往澳大利亚国家昆虫馆与合作导师Adam Ślipiński博士进行合作研究。在此期间对澳大利亚拟花萤科甲虫进行了一系列的分类学研究,相关研究在此之前已发表SCI论文4篇(Liu et al. 2015, 2016, 2017, 2020),共描述澳大利亚拟花萤科囊花萤亚科1新属31新种,提出17个新组合以及7个异名。其中包含了对分布于澳大利亚的Dicranolaius Champion的修订工作,将该属在澳大利亚的物种数量提升了约50%。

   该研究受“111”项目和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46/zootaxa.5082.4.7;

http://dx.doi.org/10.11646/zootaxa.3936.2.7;https://doi.org/10.3161/00034541ANZ2016.66.1.007;

https://doi.org/10.3161/00034541ANZ2017.67.3.001;

https://doi.org/10.1111/aen.12481

通讯员:杨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