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J Animal Ecology | 邢爽助理教授发表有关树栖垂直梯度生态格局与过程综述

        我院邢爽助理教授在树栖垂直梯度的生态格局与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近日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动物生态学经典期刊《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IF: 5.60)发表题为 “Ecological patterns and processes in the vertica

Nature Communications | 我院马亮副教授在荒漠鸟类气候避难所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全球荒漠生态系统承载了众多的特有物种。由于暖区荒漠的高温干旱环境,分布于其中的物种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常处于临近生理极限的状态。根据气候模型的预测,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形下,荒漠生态系统将经历尤其严重的升温,这将对暖区荒漠物种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由于鸟类多为日行性,且通过使用洞穴等方式快速躲避极端高温的能力有限,更容易暴露在荒漠生态系统的极端气候之下。针对北美莫哈维荒漠的研究表明,过去一个世纪的气候变化已经造成了当地鸟类群落的崩溃。因此,了解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全球荒漠鸟类的生存,并利用这些信息找到未来最有可能庇护荒漠鸟类的地区,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非常重要。

Science Advances|刘阳教授团队在鸟类对于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全球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物种的存活和繁殖,对野生动物的种群动态产生了显著的作用,导致一些物种发生了种群数量的下降(死亡率增加和/或繁

我院程文达助理教授在热带变温动物高温耐受和种间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我院程文达助理教授在热带变温动物高温耐受和种间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近日以第一作者在生态学顶级期刊《Ecology Letters》(IF: 11.27)发表题为“Heat tolerance variation reveals vulnerability of tropical herbivore–parasitoid interactions to climate change” 的研究论文,香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Louise A. Ashton助理教授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香港大学、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双版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力支持。

我院刘胜杰副教授在氮沉降对土壤食物网的影响和大尺度白蚁分布格局取得研究进展

我院刘胜杰副教授近日在生态学和昆虫学领域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和《Insect Conservation and Diversity》发表题为“Nitrogen addition enhances the bottom-up effects in the detrital food web”和“Canopy nitrogen addition affects ground-dwelling spider assemblages and trophic position”的研究论文。我院刘胜杰副教授为第一作者,河南大学傅声雷教授为通讯作者。

马子龙副教授在北方温带草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对放牧和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我院马子龙副教授近日在农林科学顶级期刊《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IF: 6.42)发表题为“Altered precipitation rather than warming and defoliation regulate short-term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fluxes in a northern temperate grassland ” 的研究论文。我院马子龙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感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Edward Bork教授, James Cahill教授以及张小川教授对本研究的帮助和支持。

喜报!生态学院在中山大学第十届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中获佳绩!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高素质教师团队、推进师资队伍专业化进程,推动学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生态学院积极响应校教务部号召,选拔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参加中山大学第十届教师教学竞赛。经过5月30日学院初赛,我院共有2位教师进入9月17-18日在广州校区举办的校决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包童老师讲授的《古生物学》获理科组一等奖,马嘉欣老师讲授的《进化生物学》获全英组优胜奖。

我院杨玉春助理教授在厌氧氨氧化 (Anammox) 菌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我院杨玉春助理教授近日与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大学、杜伊斯堡大学、维也纳大学和香港大学的课题组合作在水生态环境领域顶级期刊Water Research(IF:13.4)发表题为Discovery of a new genus of anaerobic ammonium oxidizing bacteria with a mechanism for oxygen tole

储诚进教授团队发现白蚁多样性与设施受灾的驱动因子及其机制

白蚁广泛分布于热带至温带地区,承担着分解作用、养分循环、土壤扰动等多项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然而,部分白蚁种类因其食木的特性,极大侵害了城市建筑和农林生产,造成了全球每年高达4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白蚁防治过程中应当明确哪些是害虫,而哪些应当加以保护。

殊死一战,不如各取所需——瓢虫与猎物共生菌间的博弈

昆虫体内通常有长期共生的细菌,这些细菌与其宿主组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宿主昆虫为细菌提供生存空间,而细菌则帮助宿主昆虫合成营养、耐受逆境和抵御天敌等。当宿主昆虫受到天敌威胁时,有些共生的细菌能通过分泌毒素或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方式,与天敌作殊死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