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Ecology | 杨弦助理教授揭示了亚热带森林中叶际外生和内生细菌群落构建机制
植物叶际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体,是一个非常重要但长期以来被严重低估的生境。叶际微生物已被表明能够影响宿主植物适合度和生态系统功能,然而,我们对于形成叶际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assembly mechanisms)仍然所知甚少。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宿主植物身份和功能性状对叶际细菌群落结构的调节,但研究中大部分叶际细菌群落组成变异仍然未能解释。此外,叶片外表面和内部组织生境在理化性质、资源利用和定殖压力上截然不同,而叶片外生和内生细菌群落是否由不同的机制所构建仍不清楚。
Journal of Ecology |马子龙副教授在树种多样性与森林地下过程关系取得进展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针对树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森林的地上部分,我们对于天然林树种多样性如何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地下过程所知甚少。细根是植物获取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而植物群落中不同物种根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根系的结构和动态发生改变。因此,植物群落地下根系间的相互作用是探究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地下过程关系的重要方面。鉴于细根较高的可塑性(morphological plasticity),以往通过破坏性取样且针对细根生物量的研究可能无法精准地在原位捕捉到树种多样性对根系形态(根长,直径等)的影响及其对整个森林净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The Anatomical Record|从哈密翼龙肩带细探翼龙的飞行机制
生活在中生代时期的翼龙是地球上最早演化出动力飞行的脊椎动物,比鸟类早约7000万年征服蓝天,其飞行机制激发了人们对飞行探索的欲望和想象。起初,翼龙的皮膜翼让一些学者认为它们的飞行类似于现代的蝙蝠。但随着研究所揭示的,相比主龙类里其他类群,翼龙与鸟类有更近的系统演化关系(同属鸟颈类主龙),学者们则主要将鸟类作为翼龙飞行研究的参照对象。翼龙与鸟类相似的肩带特征包括马鞍状的肩臼窝,柱状的乌喙骨及非常发育的顶乌喙突等。但区别于鸟类,翼龙有愈合的肩胛乌喙骨,其肩胛骨与背椎构成关节,且缺少叉骨。以往的研究曾注意到翼龙和鸟类的飞行机制之间可能存在差异,例如翼龙翅膀上扬的主要动力可能不是依靠喙上肌,但这些结果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
Natl. Sci. Rev. | 黄路亮博士研究发现低纬度地区耐寒物种的冰期扩张证据
第四纪尤其是末次冰期以来的剧烈气候波动,对现代动植物群的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探索这一影响不仅有利于更好地重建过去,而且可为当今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气候预测和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以往的研究表明,第四纪冰期导致北半球大量物种分布缩小甚至灭绝,但耐寒物种可能因此扩张,然而这种发生冰期扩张的植物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迄今尚未有低纬度地区植物存在冰期扩张的化石证据。
生态学院古生物团队在早期脉翅目幼虫化石研究取得新进展
脉翅目(Neuroptera)是全变态昆虫中较小的一个目,现存6000种左右。它们起源于约三亿年前的晚古生代,至侏罗纪已具有极高的形态多样性。在我国东北的中晚侏罗世九龙山组中发现过大量精美的蛉成虫化石。与丰富的成虫化石相比,脉翅目幼虫化石较为罕见,这使得我们对地质历史时期脉翅目幼虫的形态和演化缺乏了解。
PNAS|王玥副教授揭示气候变化与植物生态位变化的关系
从两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期到现在,地球经历了剧烈的气候变化。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剧烈的改变。然而,由于扩散路径堵塞、其它物种阻碍等因素的影响,物种并不能百分之百追踪气候变化。这种情况下,物种的气候生态位会发生改变,弥补物种追踪气候变化能力的不足。气候模型预测,未来一百年内,全球将持续经历比过去两万年更剧烈的气候变化。
One Earth| 张璐副教授发表文章评估全球保护研究能力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效
保护能力是指用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多种技能、知识和信息的集合体,而保护研究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科学研究可以为保护行动提供基础的信息、提高公众的认识、改进保护区的管理,吸引保护资金等等。目前,尚未有研究在全球尺度上评估不同国家的保护研究能力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效。
Conserv. Biol. | 马亮副教授提出评估气候变化对卵生物种繁殖整体影响的新方法
气候变化可能严重影响卵生动物的胚胎发育和幼体生长。对于没有孵卵等亲代抚育行为的卵生物种(如蜥蜴、龟鳖等)而言,在一次产卵事件中,母亲将一窝卵的命运“押注”在卵孵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巢穴环境和幼体发育所经历的气候条件上。其中一些“押注”成功赢得了一窝后代,而另一些失败的“押注”则白白浪费了母亲的能量投入。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 王晶副教授发表有关热带森林精细尺度叶片物候遥感监测的研究
我院王晶副教授在精细尺度叶片物候遥感监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近日以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一)在生态遥感顶级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F:13.85)发表题为“An ecologically-constrained dee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 我院李芙蓉副教授在我国全新世定量土地覆被重建中取得新进展
自然变化与人类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共同作用构成了陆地植被覆盖格局,简称土地覆被。近年来研究发现,陆地土地覆被和海洋的反馈作用是气候模拟不确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土地覆被变化备受关注。在气候模拟、水文模拟、碳循环模拟等地球系统模型中加入土地覆被模块来提高此类全球模型的准确性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获取长尺度、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土地覆被数据是现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和突破点。孢粉由于个体小,分布广泛、保存时间长等优点,是土地覆被重建的理想指标,但是由于不同植物的产孢粉能力、孢粉的传播能力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不同植物的孢粉具有不同的代表性,使得用孢粉重建的土地覆被常存在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