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院古生物团队在早期脉翅目幼虫化石研究取得新进展
脉翅目(Neuroptera)是全变态昆虫中较小的一个目,现存6000种左右。它们起源于约三亿年前的晚古生代,至侏罗纪已具有极高的形态多样性。在我国东北的中晚侏罗世九龙山组中发现过大量精美的蛉成虫化石。与丰富的成虫化石相比,脉翅目幼虫化石较为罕见,这使得我们对地质历史时期脉翅目幼虫的形态和演化缺乏了解。
泽蛉(Nevrorthidae)是现生脉翅目中较为罕见的类群,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仅发现4属19种。近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了它们是脉翅目中较为原始的一支,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叠纪,并和脉翅目中其余两个幼虫水生的科———溪蛉、水蛉亲缘关系接近。我国有泽蛉2属约6种,分布于气候温凉的山区小溪中。

澳泽蛉Austroneurorthus © Reiner Richter CC-BY
通过与福建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究馆藏化石标本,对比现生脉翅目和中生代以来的化石,研究团队发现该幼虫和现生泽蛉科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化石与现生幼虫相比,具有巨大的腹部和特化延长的颈部,据此建立一新属种白氏古泽蛉Palaeoneurorthus baii Du, Niu & Bao, 2023(命名致敬正模标本捐献者白冰洋先生)。根据幼虫特化的颈部,推断古泽蛉的身体笨重,运动能力差,延长的颈部可以增加头部口器捕捉的灵活性,并且能在隐藏硕大、脆弱的腹部的同时,减少它们被挣扎中猎物伤害的可能性。

图:本文报道的脉翅目幼虫化石正模Palaeoneurorthus baii Du, Niu & Bao, 2023(馆藏于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
古泽蛉的体长超过了所有已知脉翅目幼虫化石;与现今的泽蛉在水体流速较高的小溪或是潮湿的落叶堆这类狭窄的生境相比,古泽蛉可能的栖息地却是相对平静开阔的浅湖,他们这样巨大的体型可能是由于充足的生活空间和食物来源。因此,古泽蛉的发现同样也指示了现生泽蛉的祖先曾经有着更广阔的生境,并且从侏罗纪开始就保持着水生的习性。

图:古泽蛉生活环境重建。(中央美术学院,白冰洋副教授绘制)
相关论文Giant Jurassic dragon lacewing larvae with lacustrine palaeoecology represent the oldest fossil record of larval neuropterans发表国际生物学期刊《皇家学会会刊B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上,我院研究生杜旭恒为第一作者,助理教授包童为通讯作者。研究成果被Nature research highlight报道。
《皇家学会学报》创刊于1800年,最初是一个综合类的学术刊物。1905年生物科学方向——《皇家学会学报B辑》开始单独出版,至今也已有104年,是英国皇家学会的旗舰刊物之一。期刊刊登生物科学各个方向的论文,在生态学、行为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方向相对突出,同时也刊登相当数量的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生物力学和古生物学方面的论文。
论文信息:Du Xuheng, Niu Kecheng and Bao Tong. 2023 Giant Jurassic dragon lacewing larvae with lacustrine palaeoecology represent the oldest fossil record of larval neuropterans. Proc. R. Soc. B. 290: 20222500. http://doi.org/10.1098/rspb.2022.2500
Nature research highlight报道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0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