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昆虫系统学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近日,我院张丹丹副教授关于野螟亚科翎翅野螟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以“Revision of the genus Epiparbattia Caradja, 1925 (Lepidoptera, Crambidae, Pyraustinae), based on 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data”为题发表在Zookeys上,野螟亚科Pyraustinae是一类常见的鳞翅目昆虫,包含了玉米螟Ostrina spp.和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等常见的农林、业害虫,但是野螟亚科的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还不完善,本研究联合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分子序列,以基于形态特征的系统发育分析为基础,重建了野螟亚科翎翅野螟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并发现1新种,为野螟亚科的演化和系统发育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并补充和完善了螟蛾

鸟类生态与进化团队在生物物种分化领域取得新进展

       我院刘阳副教授团队近日联合法国、伊朗、蒙古、瑞士等国研究者完成了欧亚大陆广域分布的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并深入解析了环境异质性对分布格局和进化历史的影响。

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发现甲虫新属新种揭示西缅陆块的冈瓦纳起源

       近日,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助理教授包童与巴西弗拉米内兹联邦大学(Universidade Federal Fluminense)Caio Antunes-Carvalho 博士在国际期刊Cretaceous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Two new polyphagan beetles (Tenebrionidae, Leiodidae) from lower Cenomanian amber of Myanmar”的研究论文。团队通过对白垩纪缅甸琥珀中的甲虫进行比较形态学研究,建立了Praezolodinus pilosus Bao, 2020和Cretoptomaphagus microsoma Bao & Antunes-Carvalho, 2020两个甲虫新属种;并讨论了其分类学及演化意义。

《深圳市陆域脊椎动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

       近日,由生物博物馆团队王英永高级工程师、李玉龙博士研究生、刘阳副教授等主编的《深圳市陆域脊椎动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该团队在多年的深圳市陆地和海岛区域野生脊椎动物动物科学考察的基础上, 结合作者在深圳地区多年研究所取得成果编写而成。

我院储诚进教授团队揭示高阶相互作用对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群动态的影响

       植物群落演替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调节。目前关于生物因素对演替影响的研究大多只关注成对物种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忽略了在自然系统中可能普遍存在的高阶相互作用的影响。此外,气候(非生物因素)也可能对演替过程产生直接和间接(改变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生态学院关于2020年暑假工作安排的通知

各位师生:     根据《校长办公室关于2020年暑假工作安排的通知》,2020年暑假从2020年7月5日起至8月29日止(共8周)。现将有关暑假工作安排的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聚焦春季工作会议】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学习“中山大学2020年春季工作会议精神”心得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每当校歌唱响,心中总是充满自豪和感动。身为一名中大学子,当我看到我校2020年春季工作会议的召开,看到“凝心聚力 接续奋斗 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行稳致远”的会议主题,看到全校师生为学校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我更加坚定了追逐梦想的决心,不辜负学校对我的栽培。        面对学校的发展,罗俊校长能够准确并及时地发现问题,并着力突破“研究资源投入不足,工科发展短板明显,人才培养基础薄弱,生均教育资源不足”等四大问题,体现了我校在查漏补缺方面的高效率和严要求。综合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感受各个学科的魅力。此外,学校不仅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更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我们迈入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也时时刻刻在向目标迈进,在稳定学习成绩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和文娱活动,丰富自己的阅历。

【聚焦春季工作会议】生态学院传达学习2020年春季工作会议精神

       6月22日,生态学院组织开展传达学习学校2020年春季工作会议精神,全院教职员工和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学习。

我校生态学者余世孝教授团队在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永续发展的保障。但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生境破碎化,已经导致全球范围生物多样性的极大丧失。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是本世纪亟待解决的25个重大科学问题之一,针对该问题的的研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基石。        近日,我校生态学者余世孝教授课题组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Soil fungal networks maintain local dominance of ectomycorrhizal tree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由菌根菌丝网络组成的地下高速通路如何连接母树和幼苗并改变幼苗更新动态,进而维持亚热带森林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余世孝教授团队特聘研究员梁敏霞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刘徐兵教授为通讯作者。

中山大学保护科学团队招聘博士后

中山大学保护科学团队由生命科学学院(广州南校区)和生态学院(深圳校区)的研究团队组成,致力于以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保护、生态资源利用与绿色发展的核心科学问题为导向,采用生态学、进化生物学、保护科学以及跨学科交叉的多种研究方法,在环境和自然保护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和地区可持续发展上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