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在全球变化面前是种群还是功能差异更显著?——以土壤微生物为例

      保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和功能的多样性差异,我们可以探索全球变化如何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其执行的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联系。基于全球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数据,我们分析了17个气候带之间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物种组成和功能特征的beta多样性,结果发现微生物宏基因组功能特征在地域间差异要小于物种组成(图1),说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种群多样性要大于功能多样性。

生态学院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

        2022年4月24日,生态学院召开了今年第二次全院教职工大会。会议就生态学院2022年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师德师风建设、纪律教育和学院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生态学院开展“五一”节前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教发厅函〔2022〕11号)要求,做好实验室安全自查自纠工作,确保我院2022年“五一”期间实验室安全,并顺利迎接教育部实验室安全现场检查,我院对分布于广州校区及深圳校区的所属教学与科研实验室开展了全面的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

强化政治责任,扎实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 ——生态学院直属党支部召开落实校内巡视整改任务工作部署会

2022年4月21日下午,生态学院直属党支部召开落实校内巡视整改任务工作部署会,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压实整改责任,推进落实巡视整改各项工作。会议由直属党支部书记罗燕主持,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直属支部委员会委员参加会议。

储诚进团队发现植物土壤反馈的谱系保守性促进稀有种的维持

土壤病原菌介导的植物土壤负反馈是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持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稀有种相比常见种受到更强的同种植物土壤负反馈,即所谓的“稀有种更新劣势”。这些研究结果引发新的疑问:稀有种在如此更新劣势的情况下如何能与常见种在自然界中共存呢?

生态学院人才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为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内涵式发展,2022年4月8日,生态学院线上召开了人才工作专题会议。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罗燕、院长储诚进、副院长庞虹及我院青年教师代表刘阳教授、梁敏霞教授、崔融丰副教授、马子龙副教授、邹媛副教授、杨玉春助理教授、包童助理教授、人事秘书姚宇鹏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还特别邀请了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范朋飞教授、Lee TienMing教授和刘徐兵教授参加。本次会议由储诚进院长主持。

土壤微生物群落在执行“普遍”与“特殊”功能之间的差异:以土壤宏基因组数据为例

        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土壤养分循环的主要调控者,对陆地生态系统功能意义重大。通过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在执行氮、磷、钾、硫和铁等“特殊”养分循环代谢功能的群落组成和功能特征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探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如何驱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生态系统功能。

储诚进教授MAPPING团队在性状-适合度关系研究中取得进展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任何在个体水平上可测量的形态的、生理的、物候的可遗传特征,决定着植物体的适合度及其组分(如存活、生长与繁殖)。该假设是基于性状的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石,然而许多研究发现植物功能性状与其存活和生长关系都较弱甚至没有关系。性状对个体存活和生长解释很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性状-存活/生长关系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而当前多数研究都没有考虑性状×环境的交互效应。基于此,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在广东省肇庆市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一个50公顷森林样地中性状×环境交互作用对树木存活和生长的影响(Li et al. 2021 New Phytologist)。尽管该研究发现了许多显著的性状×环境交互效应,但其对树木的存活和生长的解释仍然较小。

共青团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委员会召开2022年团学工作专题会议

3月26日,共青团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委员会召开团学工作专题会议,总结2021年学院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作,并研究讨论2022年团学工作计划。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林勉生、团委书记贾妍艳、辅导员潘三川,以及学院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全体成员参加会议。

生态学院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

4月2日上午,生态学院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会议,学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