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新锐S03E04 | 邢爽:享受探索的过程

发布人:赵文嘉 责任审核人:初审 赵文嘉 审核 张丹丹 审核发布 罗燕

邢爽,生态学院助理教授。

研究方向为以昆虫为代表类群的物种生态特征、种间互作及物种与环境的关系。

image-20220704175848-1

图一 在婆罗洲神山观察蛾类

 

Q1 什么时候萌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我小时候喜欢看各种科普类的图书,对生物科学、地球科学、自然地理等方面尤其感兴趣。也喜欢在大自然中玩耍,接触野外,很喜欢小动物和自然。一直梦想可以从事与自然和野生动物相关的工作,也因此在进入大学时选择了相关学科。

 

Q2 为什么选择从事科研工作?

首先,我比较享受发现一个问题并且回答它的过程。探索的过程是非常吸引人的,会发现有很多跟自己设想的不一样的地方,感受到自然和万物之间的规律非常神奇。另外我自己的性格也比较适合这样的工作,既享受独自钻研的过程,也喜欢和大家一起进行学术交流。我比较愿意去钻研科学问题,从中能够获得一些意义和价值。

image-20220704175848-2

图二 在鼎湖山观察鸟类

Q3 科研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

最印象深刻的是在博士期间一直找不到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有一次去到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无意中发现这里自然环境中的蝴蝶颜色很深。注意到热带雨林中的蝴蝶颜色好像都比较深,就想去回答这个问题。然后发现这个问题没有被太多人了解和研究过。虽然有很多相关的假说,但是真正的验证是比较少的。于是我就去寻找合作者和申请科研基金。过程比较顺利,得到了很多的支持。最后重新回到这个地方进行野外调查来验证,发现郁闭环境中的蝴蝶颜色是比开阔环境要深一些的,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些假说。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经历从发现一个问题到找到解决方法,并最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对我来说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image-20220704175848-3

图三 博士期间在西双版纳补蚌实验站利用林冠塔吊研究热带雨林中的蝴蝶

Q4 您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主要是以昆虫为代表类群,研究物种生态特征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沿环境梯度的变化。也就是看昆虫的生态特征沿环境梯度会有什么变化,比如在某些特定环境下适应于某些气候因子的特征,从群落水平就可以看到比如海拔、温度梯度的群落特征的变异,可以通过这个规律来预测气候变化后群落的迁移和改变趋势。

 

也有一些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关于濒危物种的保育。比如从消费习惯到贸易网络怎样影响野生动物贸易,以及通过研究濒危和受关注较少的物种面临的威胁,制定相应的保育计划。

image-20220704175848-4

图四 采集昆虫标本

Q5 为什么选择了现在的研究领域?

不同环境中的生物会从进化或者适应的角度,使用多样的方法适应它们所处的环境。这些物种还会与其他物种产生相互作用,通过这些交互作用与其他物种共存,适应环境、被环境所选择。我们也可以预测当环境变化时,这些物种又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去适应环境的变化,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会怎么样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网络结构的改变。其中可以看到生态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我认为这是非常有趣的。

 

Q6 您对这个研究领域的看法是?

我之前做的研究都是关于单个类群对环境的适应。然后我到了捷克科学院读博后期间之后就开始研究物种间相互作用对环境的适应,这比单个物种的适应要复杂一些。这相当于建立了一个新的维度。第一个是物种和环境,另一个就是物种间相互作用和环境的互作。其中的复杂性很有意思。但是目前来说关于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范围都限于一定的区域和局域。比如可能是在某个地点研究了一个物种相互作用的网络。因为研究生态网络本身是很复杂的,需要进行很多野外的数据收集工作。现在缺乏全球性的统一标准的数据库整合。比如互利作用和捕食作用是怎样通过不同的方式响应环境梯度变化,目前还缺乏足够规模的数据资料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现在主要的工作也是在整理这样的数据库。通过整合全球不同研究地点的数据来探讨大尺度上的生态网络结构和规律。

image-20220704175848-5image-20220704175848-6

 

Q7 作为老师,如何看待师生关系?

我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平等互助的关系。我学生时代还是非常幸运的,遇到了很多非常好的导师和合作者,一路上给了我很多学术上的指导和人生道路上的建议。我的许多老师支持我的兴趣,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和机会。所以我认为当我作为老师的时候,我首先会尊重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鼓励他们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Q8 希望建立怎样的课题组?

我希望建立一个活跃和气氛融洽的、对科研保持热情的课题组。希望可以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研究一些有意思的问题,想做一些创新的和别人没有想过的工作。

 

Q9 对研究生阶段学生的建议

主要是三点吧。第一点就是打好基础。因为基础知识在日后漫长的科研生涯中都会有很大的帮助。研究生阶段就是打好基础的最好时间。第二则是在自己科研方向的基础上,也稍微了解一些其他方向的领域,开拓自己的科研思维。因为当日后可能某个领域遇到瓶颈的时候,可能借助其他领域的方法或者思维方式可以开阔自己的思路,有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最后一点,就是要踏实勤奋的努力。可能科研道路上有很多的诱惑,比如这个想法很好,又觉得那个想法也很好。但是还是要坚持眼前的事情,踏实地做好手上的工作。

 

老师小档案

image-20220704175848-7

 

邮箱 xingsh5@mail.sysu.edu.cn

教育背景

2012.9-2017.11 香港大学 生态学 博士

2008.9-2012.6北京林业大学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 学士

工作经历

2022.2-至今 中山大学 生态学院 助理教授

2019.9-2021.12 捷克科学院  生物中心 博士后

2018.1-2019.8 香港大学 生物学院 博士后

获奖经历

2015 National Geographic 协会探索者

2015 外展奖学金.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资助

2013 银翠鸟奖. 第九届中国鸟类学会青年学者论坛

2012 最佳本科毕业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

 

通信员:韩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