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PNAS|王玥副教授揭示气候变化与植物生态位变化的关系

      从两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期到现在,地球经历了剧烈的气候变化。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剧烈的改变。然而,由于扩散路径堵塞、其它物种阻碍等因素的影响,物种并不能百分之百追踪气候变化。这种情况下,物种的气候生态位会发生改变,弥补物种追踪气候变化能力的不足。气候模型预测,未来一百年内,全球将持续经历比过去两万年更剧烈的气候变化。

One Earth| 张璐副教授发表文章评估全球保护研究能力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效

        保护能力是指用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多种技能、知识和信息的集合体,而保护研究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科学研究可以为保护行动提供基础的信息、提高公众的认识、改进保护区的管理,吸引保护资金等等。目前,尚未有研究在全球尺度上评估不同国家的保护研究能力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效。

Conserv. Biol. | 马亮副教授提出评估气候变化对卵生物种繁殖整体影响的新方法

         气候变化可能严重影响卵生动物的胚胎发育和幼体生长。对于没有孵卵等亲代抚育行为的卵生物种(如蜥蜴、龟鳖等)而言,在一次产卵事件中,母亲将一窝卵的命运“押注”在卵孵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巢穴环境和幼体发育所经历的气候条件上。其中一些“押注”成功赢得了一窝后代,而另一些失败的“押注”则白白浪费了母亲的能量投入。

我院顺利开展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新上课、上新课教师试讲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根据教务部关于开展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教师试讲

我院顺利组织2019级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确保毕业论文质量,以进一步提高我院本科人才培养水平,根据《生态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细则》相关要求,我院于2023年1月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 王晶副教授发表有关热带森林精细尺度叶片物候遥感监测的研究

    我院王晶副教授在精细尺度叶片物候遥感监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近日以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一)在生态遥感顶级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F:13.85)发表题为“An ecologically-constrained dee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 我院李芙蓉副教授在我国全新世定量土地覆被重建中取得新进展

自然变化与人类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共同作用构成了陆地植被覆盖格局,简称土地覆被。近年来研究发现,陆地土地覆被和海洋的反馈作用是气候模拟不确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土地覆被变化备受关注。在气候模拟、水文模拟、碳循环模拟等地球系统模型中加入土地覆被模块来提高此类全球模型的准确性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获取长尺度、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土地覆被数据是现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和突破点。孢粉由于个体小,分布广泛、保存时间长等优点,是土地覆被重建的理想指标,但是由于不同植物的产孢粉能力、孢粉的传播能力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不同植物的孢粉具有不同的代表性,使得用孢粉重建的土地覆被常存在偏差。

J Animal Ecology | 邢爽助理教授发表有关树栖垂直梯度生态格局与过程综述

        我院邢爽助理教授在树栖垂直梯度的生态格局与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近日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动物生态学经典期刊《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IF: 5.60)发表题为 “Ecological patterns and processes in the vertica

Science Advances|刘阳教授团队在鸟类对于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全球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物种的存活和繁殖,对野生动物的种群动态产生了显著的作用,导致一些物种发生了种群数量的下降(死亡率增加和/或繁

我院程文达助理教授在热带变温动物高温耐受和种间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我院程文达助理教授在热带变温动物高温耐受和种间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近日以第一作者在生态学顶级期刊《Ecology Letters》(IF: 11.27)发表题为“Heat tolerance variation reveals vulnerability of tropical herbivore–parasitoid interactions to climate change” 的研究论文,香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Louise A. Ashton助理教授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香港大学、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双版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