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生态学王永繁副教授课题组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由于栖息地减少、全球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地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这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近三十年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的关系问题,被当做两个不同的科学问题,吸引了众多生态学家的注意,尤其是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最重要的测度指标——初级生产力的关系,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以D. Tilman和A. Hector为代表的一批实验生态学家,通过在欧洲和北美开展人工草地试验,发现正相关是“多样性-生产力”之间的主要关系形式,即生物多样性对初级生产力有促进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学理论来解释正相关关系。但在人工草地试验的结果中,“多样性-生产力”之间有时会出现不相关甚至负相关关系,现有的生态学理论很难解释这些不和谐现象。
我校生态学张锐教授团队揭示mRNA m5C的序列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
5月7日,我校张锐教授团队于《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of mRNA 5-methylcytosine in mammal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m5C修饰在哺乳动物细胞系与组织的mRNA中的精确定位和动态变化;同时表明,mRNA上的m5C据有独特的序列和结构特征。我校特聘副研究员黄涛、博士生陈婉颖、博士生刘健恒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张锐教授为通讯作者。本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资金资助。
我校生态学骆观正教授课题组在RNA修饰m6A的精准检测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N6甲基腺嘌呤修饰,即m6A修饰,是真核生物mRNA上最丰富的修饰类型。近些年大量研究表明,m6A参与了mRNA的核心调控通路,如剪接、翻译、降解等,在肿瘤发生、神经发育、免疫应答、干细胞维持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m6A修饰的化学性质与正常腺嘌呤A非常相似,因此很难使用化学的方法将其鉴定出来。2012年在Nature和Cell分别发表了通过m6A特异性抗体富集对m6A修饰进行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MeRIP-seq或m6A-seq),然而MeRIP-seq存在分辨率不足(100 nt左右)、结果重复性低、样品需求量大、操作繁琐等原理上难以克服的弱点,给m6A研究这一近年来的热点领域造成较大的困扰。
我校生态学彭少麟教授团队发现调查与预测区域外来植物丰富度的新方法
由于全球化和人类干扰,外来植物入侵现象日益严重,对很多本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监测外来植物丰富度对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野外调查方式往往费时费力且并不能确定调查是否充分,大大影响了对区域外来植物的研究、监测与管理。因此,如何通过方法学创新以有效地预测区域的外来植物丰富度,成为保护生物学领域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