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高通量测序深入揭示厌氧氨氧化菌(Anammox)参与的污水脱氮体系中微生物的组成和活性

       我院杨玉春助理教授近日与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顾继东教授、深圳大学李猛教授等学者合作在国际经典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发表题为“Deep insights into the green nitrogen removal by anammox in four full-scale WWTPs treating landfill leachate based on 16S rRNA gene and transcripts by 16S rRNA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的研究论文(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9652620342219),杨玉春助理教授为第一作者。

《深圳市陆域脊椎动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

       近日,由生物博物馆团队王英永高级工程师、李玉龙博士研究生、刘阳副教授等主编的《深圳市陆域脊椎动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该团队在多年的深圳市陆地和海岛区域野生脊椎动物动物科学考察的基础上, 结合作者在深圳地区多年研究所取得成果编写而成。

研究进展:天敌瓢虫适应新猎物的机制

    由于对环境友好和对人类健康无害,生物防治被认为是在有害生物治理中最安全和有前景的方法之一。捕食性瓢虫是蚜虫、蚧虫、粉虱、叶螨等多种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这些天敌瓢虫在过去100多年的害虫生物防治实践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瓢虫科昆虫食物范围甚广,包含取食真菌、植物和上述节肢动物的种类。有些种类捕食谱较广,有些则相对专化。天敌瓢虫的非靶标攻击是生物防治中一个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

博士研究生金孟洁揭示澳大利亚锯天牛亚科系统发育关系

     近日,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在Systematic Entomology(中科院一区)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useomics reveals extensive cryptic diversity of Australian prionine longhorn beetl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ir classification and conservation”的研究论文。

生物博物馆团队首次在缅甸琥珀中发现分布于新西兰外的出尾扁甲科Lenacini族甲虫

       近日,生物博物馆博士后刘振华在国际古生物学期刊Cretaceous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New minute clubbed beetles (Coleoptera, Monotomidae, Lenacini) from mid-Cretaceous amber of northe

生物博物馆团队发现最古老的矛象科化石 对于阐明象甲总科的早期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国际学术权威期刊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发表了我院庞虹教授团队联合首都师范大学任东教授团队以及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Steven R.

生物博物馆中澳合作平台新成果- 《Ladybird Beetles of the Australo-Pacific Region》专著出版

       近日,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澳大利亚国立昆虫标本馆合作编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