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博物馆团队首次在缅甸琥珀中发现分布于新西兰外的出尾扁甲科Lenacini族甲虫
近日,生物博物馆博士后刘振华在国际古生物学期刊Cretaceous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New minute clubbed beetles (Coleoptera, Monotomidae, Lenacini) from mid-Cretaceous amber of northe
我校余世孝教授课题组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余世孝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IF=12.8)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oil microbes drivephylogenetic diversity-productivity relationships in a subtropical fores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阐明了不同亲缘关系树种共存时谱系多样性对群落生产力的影响,并首次揭示了土壤病原菌在驱动森林群落多样性-生产力关系中的关键作用。我校特聘研究员梁敏霞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余世孝教授和刘徐兵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刘阳副教授课题组发现气候变化对于多次繁殖鸟类物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研究多集中在气候变化对生物物候性状的影响,尤其是鸟类的繁殖时间。很多研究发现温度升高导致鸟类开始繁殖的时间提前。然而,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气候变化对北半球单次繁殖鸟类开始繁殖时间的影响,对南半球鸟类繁殖时间和多次繁殖鸟类的繁殖时间的影响则非常稀少。
我校2016级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圆满完成野外综合实习
8月11-22日,我校2016级生态学专业本科生一行29人,在刘阳、范朋飞、李添明、黄维妮、王永繁、李步杭等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赴云南景东县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寨子保护站开展野外综合实习,这是我校生态学专业首次开设野外实习课程。
我校生态学者范朋飞教授团队揭示科学研究对受胁物种保护的积极作用
Submitted on 周二, 09/10/2019 - 16:52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自1970年以来,现生脊椎动物的丰富度大约下降了25%左右,大量物种濒临灭绝。如何阻止濒危物种灭绝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然而,科学研究能否促进受胁物种保护一直存在争论。
关于公示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聘任人选的通知
根据学校《关于公开招聘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的通知》(中大党发〔2019〕54号)要求,经学院研究决定,选聘刘徐兵老师为生态学院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现将审议通过的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聘任人选予以公示。 公示期为2019年9月4日至2019年9月10日。 在公示期间,对上述结果如有异议,请通过书面形式向生态学院办公室(广州校区东校园明德园6号322房)反映。反映公示对象的情况和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和问题要求签署或自报本人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应加盖单位公章。 联系人:黎老师 联系电话:020-39330186
欢迎新同学——2019年生态学院本科生迎新工作圆满完成
2019年8月31日,我院迎来了全国各个省市的56名本科生新生。我院高度重视本次迎新工作,事先做了详细的迎新工作计划与安排,专门召开了培训会,认真组织了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参加本次迎新工作。 本次迎新分别在明德园8号架空层与慎思园8号架空层开展接待工作。31日早上7点30分,工作人员准备就绪,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始迎新工作。
我校生态学彭少麟教授团队揭示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在全球变化胁迫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尤为严重。揭示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格局及其塑造这种格局的驱动力,有助于理解热岛效应形成的机制,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调控、城市的规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