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才逐梦,共创未来——中山大学国际青年学者深圳论坛暨生态学院分论坛成功举办

2019年12月28日,中山大学第九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暨2019年度中山大学国际青年学者深圳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 我校领导、知名学者、深圳市领导和各学院、附属医院负责人与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名海内外学者齐聚一堂,一同聚焦学术热点、探索学术前沿、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事业发展规划建言献策,并展示了中山大学逐梦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前景。

12月28日下午,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分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玫瑰1厅举行。本次分论坛聚焦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发展为定位,通过专题报告、人才洽谈交流等形式,旨在为海内外优秀青年生态学者提供彼此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增强生态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合作,促进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加盟中大生态学院,携手推动中山大学生态学学科建设。论坛共吸引到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波兰、韩国等国外著名高校以及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一流高校的18位青年学者到会。
生态学院副院长庞虹教授、刘蔚秋教授、以及生态学科金建华教授、Lee Tien Ming教授、张丹丹副教授、刘阳副教授,部分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等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刘阳副教授主持。庞虹教授首先代表学院向与会的各位青年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诚挚地表达了中山大学生态学秉持开放包容、锐意创新的理念,结合中山大学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介绍,并表示生态学院致力于为生态研究的英才学者提供实现学术抱负和事业梦想的坚实平台和资源保障。希望借此凝聚力量,引进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助推中山大学生态学科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与会青年才俊围绕着“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全球气候变化、物种适应性进化、先进研究技术等生态学研究前沿方向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分享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及未来学术规划,并与我校生态学科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青年才俊们的报告精彩纷呈: 来自德国自由大学的Stavros Veresoglou博士长期从事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在土壤微生物、碳循环、森林生态学领域著作颇丰。他不仅介绍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还分享了他在生态学教育上的经验和理念;来自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李勤博士、英国莱卡斯特大学的罗珊博士介绍了他们在中国青藏高原从事的与全球变化生态学相关的研究;来自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的胡晗博士和德国波恩大学即将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包童分享了他们使用先进的研究手段,通过化石证据解析物种起源与进化的工作。胡晗对鸟类头骨的三维几何形态学研究、包童的中生代甲虫食性和传粉行为多样性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2019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本次会议不仅邀请了在海外工作、学习的青年才俊,也吸引了来自于国内顶尖高校的优秀学者;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马嘉欣博士介绍了她在虾蟹类系统进化方面的深入研究、南方科技大学张履冰博士则分享了她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发表的评估濒危物种灭绝风险的工作。分论坛的报告体现出青年学者们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色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青年学者们纷纷表示,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希望能来深圳工作,期待加盟中山大学生态学院,一同见证学校发展的新辉煌,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28日晚间及29日上午,论坛上老师们向与会青年学者深入解读人才政策,商讨申报及入职事宜,直接回答现场提问,场面十分活跃。与会青年学者纷纷表达了依托中山大学申报人才计划或者直接加盟中山大学生态学院的意愿。会前及会后,部分与会青年学者还赴中山大学南校区参观了中大生态学科的相关实验室,与科研团队进一步接触,论坛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