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生态学院、农学院师生赴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与国家基因库考察交流

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展视野,加强交流与合作,12月9日,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院长庞虹教授、学术中心主任刘阳教授、农学院绿色防控教研室主任胡建教授及生态学院、农学院相关方向师生代表一行10人赴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与深圳国家基因库进行考察交流。 深圳农业基因组所成立于2014年,由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深圳市政府共同创办。主要从事农业基因组学、农业动植物分子育种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是国内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农业基因组学研究的国家级研究所。国家基因库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四部委批复建设,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

马子龙副教授在农林复合系统碳储能力的研究上取得进展

问题的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证粮食安全是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联合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土地利用方式(例如农田)和以缓解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的土地利用方式(例如森林)往往是不一致的,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人类一直在试图寻找既能增加碳汇又能保证粮食产量的土地利用策略。研究表明,农林复合系统的(agroforestry systems)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增加作物产量、维持生物多样性、使收入多样化、而且具有较大的固碳潜能。然而,农林复合系统中各有机碳库(图1,包括地上生物量碳、根系生物量碳、地表枯落物及腐殖质所含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对农林复合系统总碳储量的相对贡献,以及这些碳库所含有机碳随着农林复合系统林龄、林分密度、树种多样性等特征的变化规律依然未知。

2022年上半年征兵来了

2021年上半年征兵

生态学院直属党支部接收第一批预备党员支部大会顺利召开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扎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2021年11月30日,中山大学生态学院直属党支部在东校园格致园3号阶梯教室召开了第一批预备党员接收大会。大会讨论并决定了姚宇鹏同志等13名发展对象转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的相关事宜。

喜讯!我院本科生团队论文喜获2021年新加坡科技育才计划-环境夏令营第二名

  11月15日至19日,应圣约翰岛新加坡国家海洋实验室(St John’s Island National Marine Laboratory)、热带海洋科学研究所(Tropical Marine Science Institute)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的邀请,由中山大学生态学院马嘉欣副教授带队,5位本科三年级学生廖秋嫦、彭程祥、张瀹文、杨一、邓烨宇组成的中国代表队通过线上会议参与了2021年新加坡

生态新锐S02E08 | 黄丹丹:认清科研的“真相”后依然心怀热爱

黄丹丹,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助理教授,主要开展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和畜禽养殖业污染气体(温室气体和恶臭气体)的排放和减排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空气质量、土壤生物甲烷氧化、恶臭气体吸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

生态笃行之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实习教学

2021年11月21日,生态学院刘阳教授、马子龙副教授、杨弦助理教授组织带领学院2020级本科生和2021级研究生前往深圳市仙湖植物园进行种群与群落生态学及高级生态学实习。

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团队在氮循环功能基因的生物地理学分布格局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团队在氮循环功能基因的生物地理学分布格局研究中取得进展 稿件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 编辑:郑龙飞、王冬梅 | 审核:夏瑛 | 发布日期:2021-11-24 | 阅读次数:799

生态新锐S02E07 |刘胜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刘胜杰,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土壤生态学,土壤生物学,土壤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土壤食物网的结构和功能,节肢动物的行为生态学等。       1. 您目前在从事什么方面的研究工作?是什么促使您从事现在的科研方向?       我目前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土壤节肢动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的生态作用;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的影响;3.食物网网络关系在茶园生态系统中生物防控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