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任教师

职称
所属平台
导师
姓首字母
  • 梁丹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可持续与修复

    研究领域:动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

  • 梁敏霞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可持续与修复

    研究领域:生物多样性、森林群落物种共存、生态系统功能

  • 刘蔚秋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生物多样性

    研究领域:苔藓植物胁迫响应;植物与微生物的关系;水环境生物评价及监测;污染生态系统恢复;植物系统及演化;植物资源调查及利用

  • 刘徐兵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生物多样性

  • 刘阳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演化与基因组

    研究领域:2013年创建中山大学鸟类生态与进化研究组,一直秉承生态与演化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促进的研究理念,整合分子系统学、群体基因组学、生态学建模、比较和荟萃分析、野外观测和实验等多种研究手段,系统性地开展了鸟类多样性的演化、维持和保护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团队聚焦中国濒危和特有鸟类的保护生物学工作:1)探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对于鸟类遗传多样性、行为和适应性的影响;2)对接接生物多样性的重大需求,开发从设备、算法到应用的鸟类声纹监测体系,推进保护地鸟类监测应用;3)从理论到方法解决人与野生动物冲突。

  • 刘莹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演化与基因组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运用整合系统学方法厘清类群间的演化关系,准确界定分类单元,构建稳定可靠的分类系统。同时还关注类群的演化历史,探讨其多样性格局、形成机制及关键性状的遗传基础。

  • 马亮 青年研究员(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可持续与修复

    研究领域:动物生理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

  • 马子龙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生物多样性

    研究领域:探究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流失以及用地类型改变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库和通量)的影响及相关机理,尤其关注生态系统地下过程(包括但不限于根系动态,根系微生物互作,土壤碳稳定性等)。研究手段包括控制实验、观测数据整合以及模型模拟;研究对象涵盖了森林、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

  • 庞虹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演化与基因组

    研究领域:昆虫的物种多样性起源与演化;鞘翅目昆虫的系统分类;天敌瓢虫的种群遗传学和资源利用

  • 彭静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可持续与修复

    研究领域:面向国家碳中和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以下前沿领域:碳-气候耦合机制、智能模拟技术、政策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