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任教师

职称
所属平台
导师
姓首字母
  • Stavros Veresoglou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可持续与修复

    研究领域:1、How mycorrhizal propagules vary in space;2、How arbuscular mycorrhiza modifies the cycling of N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3、Research syntheses

  • 王凡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可持续与修复

    研究领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碳达峰碳中和、滨海湿地修复

  • 汪家家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可持续与修复

    研究领域:铁/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耦合的重金属元素(如砷、镉)迁移性及风险评估;铁元素循环驱动的土壤固碳效应及机制研究;农业(水稻)及典型湿地中微生物产甲烷过程和调控机制。

  • 王钧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可持续与修复

    研究领域: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可持续生态学、生态规划与生态修复

  • 鄢春华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可持续与修复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城市生态水文、环境与能源信息工程等方面的工作,主要针对城市化过程引起的生态与水文问题、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利用最新的信息检测、遥感(热红外、荧光、高光谱、雷达等)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和手段,以地面、无人机、航空和卫星为观测平台,检测、分析和研究从细胞到地球规模的多尺度生态、环境与能源信息,探索其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学机理,提出相应的环境监测、评价和修复的方法、技术和手段,为全球变化的人类适应对策的研发、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调控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严汪汪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可持续与修复

    研究领域:持久性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高效生物处理技术;有机固废资源化

  • 杨立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可持续与修复

    研究领域:关注领域:濒危物种保护(主要以灵长类为研究对象)、系统保护规划
    关键科学问题:如何用最小的成本保护最多的生物多样性?
    重点关注:
    1 分布区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物种分布区如何变化,是什么驱动了这些变化?
    2 保护有效性评价:从栖息地变化、研究能力等多个角度,评价不同措施对物种保护的影响?
    3 保护工作应集中在何处(地点、物种,还是其它对象),如何有效分配资源?

  • 杨玉春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可持续与修复

    研究领域:微生物生态学与污染生态学

  • 张璐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可持续与修复

    研究领域:濒危野生动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包括:(1)以水獭为旗舰物种的淡水生态系统研究和保护:水獭的基础生态学研究(食性、栖息地选择、移动、家域、社会组织);水獭的生态功能(营养级联效应和生物入侵控制);水獭与同域分布物种间的关系;水獭在不同人类活动强度下对环境的适应。(2)保护成效评估:传统/本土生态知识和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对于濒危物种保护的作用;保护区对于保持动物群落完整性和功能多样性的作用;区域和国家的科研能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 张雄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所属平台: 可持续与修复

    研究领域:全球和区域性关键物种(例如:鲨鱼、海马、穿山甲和豹猫等)的保护科学(包括地理分布及迁移廊道预测、生态位及其差异、表观可塑与适应性演化、受胁格局与保护空缺等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