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第二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赛事信息

发布人:赵文嘉 责任审核人:初审 赵文嘉 审核 林勉生 审核发布 罗燕

各位研究生: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主办,是目前我国唯一被政府认可和指导的专门面向研究生群体的全国性赛事。

2022年,围绕”双碳“科技创新人才需求,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增设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大赛以“智慧双碳,创享未来”为主题,第一届便吸引了2500余支参赛队伍,覆盖国内外260余家培养单位的师生15000余人。

2023年第二届大赛已启动报名,报名截至8月24日。现转发该赛事信息,请各位研究生同学积极关注并踊跃报名参赛。

(1)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方网站:https://cpipc.acge.org.cn/,赛事介绍。

(2) 第二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官方网站:https://cpipc.acge.org.cn/cw/hp/2c90800c8093eef401809d348f8b0653,赛程安排、相关附件下载和往届回顾。

以下是大赛安排:

一、大赛名称

第二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

二、组织单位

1.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

2.主办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3.赛事承办指导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4.大赛承办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5.协办单位:清华i-Space

东北农业大学

三、大赛主题及参赛项目要求

1.大赛主题:智慧双碳,创享未来

2.参赛项目要求:参赛项目须契合"智慧双碳,创享未来"这一主题,围绕新能源、储能、低碳、节能减排、碳捕集、碳市场及计量体系等领域,以环境与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海洋科学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未来人居设计、社会创新设计等前沿技术与设计打造具有社会意义和产业价值的作品,挖掘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技术与产业相结合的创新项目。参赛项目根据选题可选择专家命题赛道或行业企业赛道(另行发布)参赛。

赛道一:双碳+环境与绿色科技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环境与复合生态保护、工业与特殊环境保护、陆海交互环境保护,区域跨介质复合污染与环境健康,生态环境大数据与系统管理、全球气候变化与未来生态环境保护等。

赛道二:双碳+新材料与新能源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低维材料与器件、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设计与计算、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生物医用材料与器件等。

赛道三:双碳+电子与信息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传感器网络与通信、多维信息处理、新一代网络、三维视频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

赛道四:双碳+设计与制造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智能设备与仪器、精密和超精密加工、精密测控、微纳制造光电信息存储、互联网+创新设计、未来人居设计、未来城市及支撑技术体系、数字建筑与智能制造等。

赛道五:双碳+低碳生活与生命健康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健康工程、疫苗工程、制药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工程与转化医学、海洋技术与工程海洋能源工程等。

赛道六:双碳+政策、机制与体系创新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碳汇体系构建、企业碳配额测算与信息披露、碳金融与绿色发展等。

赛道七:双碳+农业生产与环境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低碳种植业、低碳养殖业、农业固碳扩容与可再生能源替代等。

 

四、参赛对象及方式

1.参赛对象:中国内地(大陆)港澳台地区在读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已获得研究生攻读资格的大四本科生(需提供研究生录取证明)和经推荐的海外院校研究生。

2.参赛方式:参赛选手需以组队方式参赛,每队人数为3-6人,专业不限。各参赛选手由所在单位审核,确认报名参赛资格。可同时选择多个赛题进行参赛,不同方向可以拥有不同的团队,支持跨院校、跨专业、跨单位自由组队。已获往届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项目,不再报名参赛。

指导教师说明:每支队伍最多申报2位指导教师,按照申报顺序排序。

参赛单位说明:参赛团队负责人所在培养单位为该团队的参赛单位。

 

五、作品提交要求

参赛选手通过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官方网站(https://cpipc.acge.org.cn/)”进行报名与作品提交,参赛选手须根据模板提交创新计划书及其他可选辅佐材料,由参赛单位负责进行校级审核。大赛规定的项目提交时间截止后,指导教师、参赛队员和项目内容等参赛信息不能进行调整或更改。

知识产权:参赛作品(包含但不限于方案、作品等)知识产权归参赛者所有,组织方在征得参赛团队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同意后,可将参赛作品及相关信息供大赛合作方有限查询。

公平竞技:参赛者禁止在指定考核技术能力的范围外,利用规则漏洞或技术漏洞等不良途径提高成绩,禁止在比赛中抄袭他人成果,一经发现将取消比赛成绩并严肃处理。

 

六、赛程安排

1.大赛通知发布时间:6月7日

内容:大赛官网公布本届大赛参赛方式、报名须知、作品要求、奖项设置等详细信息。

2.大赛报名时间

时间:6月7日-8月24日

内容:参赛团队在该时间段内在大赛官网进行注册报名并接受参赛资格审核。

3.作品提交时间

时间:6月7日-8月24日

各参赛团队在截止日期前按照参赛要求网上提交参赛作品,承办单位负责参赛作品收集系统统计和联系工作等。

4.初赛评审与晋级结果发布时间:9月15-17日

内容:初赛采用网上评选形式进行。参赛者通过大赛官方渠道提交参赛作品,评审专家将对全部提交成功的作品,从题目创新及实施的合理性创造性、文字表述的规范性对参赛作品进行线上评审,最终按照综合得分排名评选出优胜作品晋级到复赛。2023年9月下旬大赛公布进入复赛团队名单。

5.复赛评审与晋级结果发布

时间:10月14-15日

内容:复赛采用线上路演、线下评审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参赛者进行项目路演,评审专家将对作品,从题目创新及实施的合理性、创造性、文字表述的规范性对参赛作品进行线下评审,最终按照综合得分排名评选出优胜作品晋级到全国总决赛。2023年10月下旬大赛公布进入决赛团队名单。

6.决赛评审

时间:10月28-29日

内容:决赛采用线下路演与答辩相结合的形式(根据情况进行具体安排)全国总决赛将在东北林业大学举行(视疫情防控情况调整)。决赛中,每个参赛队伍可在现场进行系统演示,包括但不限于使用PPT讲解方案、接受专家提问并答辩,专家从作品的独创性、应用前景和演示效果等角度对参赛作品打分,最终根据参赛作品综合得分确定获奖名次。

 

七、奖项设置

大赛设置--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评选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指导教师,其中“优秀组织单位”的评奖依据为代表队的竞赛准备和精神风范,“优秀指导教师”的评奖依据为教师在参赛作品中的指导与引领作用。

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组织单位、优秀指导教师的单位及个人颁发相应荣誉证书,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颁发相应奖金。

所有入围总决赛的参赛作品,将在决赛期间进行相关展览展示。本办法解释权归大赛秘书处所有。

 

八、联系方式

1.大赛官方网站:https://cpipc.acge.org.cn/

2.秘书处及承办单位

秘书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大赛承办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联系人:李盾

联系电话:0451-82192445

电子邮箱:lidun@nefu.edu.cn

通讯地址: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院,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