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l. Res.丨角蟾亚科的属级分类及中国角蟾物种专论

发布人:赵文嘉 责任审核人:初审 赵文嘉 审核 张丹丹 审核发布 罗燕

 

角蟾亚科Megophryinae作为东洋界生物区系的代表性两栖动物类群,因其极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至今未有定论的属级分类处理,一直备受关注。中国是角蟾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所记录的物种超过角蟾亚科总数(约129种)的三分之二,其中很多物种由于分类的历史局限性,存在诸多错误鉴定的情况,亟待对历史记录和地区名录开展全面系统的厘定工作。

image-20230319001950-1

图1 角蟾亚科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各类群之间有着复杂的形态变异

A: 山角蟾Megophrys montana; B: 加里曼丹角蟾Pelobatrachus kalimantanensis; C: 尾突角蟾Boulenophrys caudoprocta; D: 张氏角蟾Xenophrys zhangi; E: 景东角蟾Boulenophrys jingdongensis; F: 小口拟角蟾Ophryophryne microstoma; G: 叶氏角蟾Jingophrys yeae comb. nov.; H: 巫山角蟾Boulenophrys wushanensis; I: 东方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orientalis; J: 大花角蟾Atympanophrys gigantica.

为解决角蟾亚科的属级分类问题,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王英永团队经过10余年的工作积累,重建了角蟾亚科的系统发育树,统一了多个用于角蟾亚科分类且容易导致认定混乱的重要形态特征的定义和标准。

基于系统发育关系重建和形态学比较的研究结果,该项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观点,将角蟾亚科划分为10个属,包括建立2个新属:短腿蟾属Brachytarsophrys,无耳蟾属Atympanophrys,半岛角蟾属Grillitschia,砂角蟾属Sarawakiphrys gen. nov.,靖角蟾属Jingophrys gen. nov.,异角蟾属Xenophrys,角蟾属Megophrys,地角蟾属Pelobatrachus,拟角蟾属Ophryophryne,和布角蟾属Boulenophrys。并修订了各属的鉴别特征、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物种组成。

 

image-20230319001950-2

图2 分别基于核基因(左)与线粒体(右)基因重建的角蟾亚科10个属的系统发育关系

此外,基于对中国角蟾物种分类历史的考证及大量标本的检视,该项研究还完成了中国角蟾物种的分类专论,对相关物种进行了详细的厘定。目前中国共记录角蟾亚科6属87种,其中短腿蟾属6种,无耳蟾属4种,靖角蟾属5种,异角蟾属10种,拟角蟾属2种,布角蟾属60种。

image-20230319001950-3

 

image-20230319001950-4

图3角蟾亚科10个属的地理分布,中国是角蟾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记录的物种数量超过角蟾亚科总数的三分之二

 

image-20230319001950-5

图4新属靖角蟾属Jingophrys gen. nov. 的代表物种费氏角蟾Jingophrys feii(上)、叶氏角蟾Jingophrys yeae(下)

该研究结果整合了系统发育关系和形态比较差异等多方面的数据,且得到生物地理学证据的支持,为角蟾亚科长期以来的属级争论提供了新的见解,并讨论了单纯的分子生物学物种界定方法导致的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分类膨胀的现状,强调了基于多种群的形态学研究对分类工作的重要性。

研究结果以“Generic classification of Asian horned toads (Anura: Megophryidae: Megophryinae) and monograph of Chinese species”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动物学权威期刊Zoological Research上(IF 6.975, 2/176 JCR Q1)。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博士生吕植桐为论文第一作者,王英永高级工程师和博士生吕植桐为共同通讯作者,第一单位为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院。该研究得到广东省自然资源事务管理-生态林业建设专项资金广东省动物志编制项目、南岭国家公园建设项目和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等支持。

c284e00720e2347f02ada61ce15ebea

图5  Zoological Research 2023年3月封面,封面设计描绘出角蟾亚科10个属级阶元的典型形态特征、地理分布格局及系统发育关系,展现了角蟾亚科的多样化以及中国丰富的角蟾类群。设计:简月宁、吕植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