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Animal Ecology | 邢爽助理教授发表有关树栖垂直梯度生态格局与过程综述

发布人:赵文嘉 责任审核人:初审 赵文嘉 审核 张丹丹 审核发布 罗燕

        我院邢爽助理教授在树栖垂直梯度的生态格局与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日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动物生态学经典期刊《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IF: 5.60)发表题为 “Ecological patterns and processes in the vertical dimension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的研究综述。佛罗里达大学的Brett R. Scheffers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的Lily Leahy 博士香港大学的Louise A. Ashton博士和Timothy C. Bonebrake教授,以及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Roger L. Kitching名誉教授为本文的共同作者(全文链接:https://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1365-2656.13881)。

        陆生植被产生的垂直空间和结构在相对较小的空间距离尺度上形成了与海拔梯度、纬度梯度等大尺度地理梯度相近的气候梯度。树栖垂直梯度为物种的出现和共存提供了一系列生态空间,从而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此外,树栖垂直梯度可以作为物种特征进化适应的途径,从而导致树栖物种的一系列生态特化,如:树栖蛙类的指、趾末端膨大的吸盘  (见下图)。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探讨总结了支持树栖垂直梯度作为驱动物种生态和进化的机制,并类似于海拔和纬度梯度在空间和时间上塑造了宏观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生态学证据。

image-20230115161328-1

图一,Rhacophorus dennysi 大树蛙,程文达拍摄。

image-20230115161328-2

图二,环境与生物因素通过物种生态机制和种间相互作用塑造物种树栖垂直分布格局的生态过程

 

        通过文献回顾和总结,本综述指出陆生植被复杂的垂直结构和垂直高度为物种提供了除了水平维度之外的另外一种生存维度,这一维度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尺度下为物种共存和相互作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多样的微环境等生存条件。在垂直维度中,这些不同环境和生物因子共同决定了物种的分布,不同物种类群呈现出不同的树栖垂直分布格局,并且垂直分布格局可能随海拔和纬度在大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发生变化,从而共同影响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

 

image-20230115161328-3

图三,来自温带和热带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研究例证揭示树栖垂直梯度下食物资源、微气候和植被结构对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塑造作用。

 

        此外,本篇综述还总结了包括气候适应、移动和迁移能力以及生活史等因素会影响物种对树栖垂直环境的生态适应机制,并提出未来以树栖垂直维度作为研究系统来验证不同生态学假说的多个研究方向,例如,邢爽博士2022年发表在Ec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上的工作Species turnover in ant assemblages is greater horizontally than vertically in the world's tallest tropical forest”,以全球最高热带森林中的蚂蚁群落为例,发现了物种周转率在水平维度比垂直维度更高(全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ece3.9158)。

 

【作者简介】:邢爽博士,2022年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助理教授,2017年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获得生态学博士,2017-2021年先后在香港大学、捷克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她长期从事热带生物多样性保护,动植物关系网络, 野生动物贸易,目前在研项目包括全球尺度下的生态网络数据库建立与分析,鳞翅目及蚁类生态功能性状分布格局及机制研究,濒危物种穿山甲的保育与研究。

网页:https://eco.sysu.edu.cn/teacher/528,邮箱:xingsh5@mail.sysu.edu.cn

image-20230115161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