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新锐S03E02 | 严汪汪:抱着开放的态度,多尝试
严汪汪,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厌氧生物水处理,持久性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有机固废资源化。
1.为什么选择科研之路?
开展本科毕设工作时,我发现探索的过程非常有趣,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之后求学的过程中,虽然也尝试过一些实习工作,但发现自己更喜欢科研的生活方式,于是继续坚持科研方面的工作。

严老师的兴趣甚广,闲时会去爬山
2.求学阶段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什么收获?
求学期间发生了很多记忆犹新的事。印象最深刻的要数降解苯酚厌氧反应器的培养探索过程。记得整个博一期间都用于驯化反应器内厌氧微生物,但是一直也养不好,也进行了多次的重新培养。记得有一次重培养的过程中,不小心将曝气孔插错了,黑乎乎的污泥直接溅满全身;当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为了能保持厌氧菌种的活性,又重新开始处理一批污泥装进厌氧反应器。处理完,打扫好地板出实验室已经是凌晨两三点,那时候走在路上的自己是很郁闷的。现在回想这段经历却是读博期间最珍贵和有意义的回忆之一。科研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这些困难其实都只是一个过程,过后你会有所成长并感谢曾经那个努力坚持的自己。正如有句话说“容易走的是下坡路,不容易的是上坡路。”面对困难的过程,虽不易,但是走上坡路。
也会玩保龄球
3.如何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
我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遇到了很多好导师。本科导师为我指明了方向,他告诉我“你可以从事科研这条路”他是一个引路人。硕博士导师既是朋友,又是我坚实的后盾,在工作和学习中给了很多帮助,也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师生关系,我希望自己能做到和他们一样--亦师亦友。可以一起玩乐,遇到科研问题时也可以一起去想办法解决。另外,课题组学生的培养方面,开始会引导学习,当学生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熟悉后,会逐步从主导转化为辅助,给学生更大的科研主动权。同时也希望学生抱有开放的态度,紧跟科学前沿,愿意并喜欢去学习新知识;对于从事的研究课题能刻苦钻研。
或者到处游历(图为新加坡 Gardens by the Bay 会随音乐变灯的super tree)
寄语
科研是需要兴趣驱动的,同学们做决定读研或读博时,可以先通过大创项目或者是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了解自己是否喜欢科研,多读文章和与他人交流明确自己喜欢的科研方向。另外现在有很多很好的学习平台,比如线上会议,线上主题报告等等,平常可以多听听多了解前沿的科学知识,找到自己的一个兴趣,不要怕换研究方向,多去尝试。大部分科研人研究的内容挺窄的,本科刚开始科研,找对了方向后续多努力是完全能跟上的。最后,希望同学们有钻研精神,科研是一直动态往前发展的,要抱着开放的态度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老师小档案
教育经历
2015.08-2019.01 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
2012.09-2015.06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 工学硕士
2008.09-2012.06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 农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21.11-至今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 “百人计划”副教授
2019.02-2021.09,新加坡南洋环境与水源研究中心(Nanyang Environmental and Water Research Institute) 博后研究员
主要研究成果
通过导电性物质与厌氧消化耦合实现难生物降解有机废弃物的高效转化;
开发强化厌氧消化降解的系列技术并结合多组学分析手段阐明了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机制;
系统解析全氟烷基类化合物在厌氧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相关研究成果在Water Res.,Environ. Int.,Chem. Eng. J. 等环境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
此外,基于理论研究开发的强化厌氧生物降解技术获得了多项技术认定以及新加坡公共事业局下属部门的应用推广。
如想了解关于老师的更多信息,请参考以下网址:http://eco.sysu.edu.cn/teacher/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