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新锐S02E009 |廖慧璇:努力做一个能讲好生态学故事的学者
廖慧璇,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聚焦植物分布和扩散的策略,主要包括植物的功能性状和植物-微生物互作两方面。
【问题】
问:您是如何走上了科研这条道路? 为什么选择植物生态学?
答:我是在华南植物园长大的,出门碰到个叔叔伯伯就是某某研究员,科研工作者对我来说是最常见不过的职业,跟其他职业没什么两样。至于为什么喜欢科研呢?大概是因为喜欢创造不一样的东西吧~我从小就不喜欢批量化生产的千篇一律的玩具,小风车自己做、不倒翁让爸爸帮忙做,芭比娃娃要剪个新发型缝条新裙子。其实动物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都很有趣,甚至对于我感兴趣的个体策略而言,动物会是更直观的研究对象。但对于动物,我总有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敬畏感,连养在邻居婆婆家的鸡,都是见到了自觉让路走。于是,不会动的植物成了最适合我的研究对象。而且正因为植物的行为策略非常不直观,需要想象力,所以我更加乐在其中。

西樵山道路两旁外来入侵植物调查

白云山大路两旁外来入侵植物调查
问:您提到自己的目标是做一个能讲好生态学故事的学者?为什么?
答:每个人从小都是听童话故事长大的,可以说人大多有喜欢听故事的天性。而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有本领能把艰难晦涩的科学理论讲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说,科学的进步需要好的故事,科学的广泛传播更需要好的故事。生态学作为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也有有许许多多伟大的科学家和经典的故事:Darwin根据随“小猎犬号”考察南美的经历讲述了每个物种都必定是从其它物种在自然选择下发展形成的这一“令当世人震惊”的故事;MacArthur根据岛屿的鸟类多样性与岛屿的面积的关系,从而提出了物种多样性如何随岛屿面积增大而增加的具有数学美的故事;Janzen根据热带雨林乔木更新的现象总结了母树如何地限制后代在自己周围过多定植的“六亲不认”的故事……
我主要从事的是宏观的植物生态学研究,在外人看来就是“种植物的人”。比较尴尬的是,在种植物的时候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这植物是能开好看的花呢?还是能结好吃的果子?每次碰到好奇的路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我都只能苦笑道:“都不能……但能做研究……”但是对于在研究什么,往往说上一两句,路人就明显失去了兴致。这时我就在想,如果能在两三句话内把自己做的研究最有趣的地方说出来,是不是就能让更多人对生态学研究感兴趣?从而也能为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起到一点儿作用?
生态恢复国际会议海报解说
2017INTECOL国际生态学大会分会场报告
问:您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能讲好生态学故事的学者呢?
答: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幸运的是,无论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彭少麟教授,还是我联合培养的外导Ragan Callaway教授,都是非常擅长讲生态学故事的人。他们经常能将自己的研究讲得妙趣横生,让听众听得津津有味。根据我浅薄的理解,要讲好自己的故事至少有三点:首先,你得有好故事的素材,也就是研究成果。这个成果为一些有意义的、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所以说,从选择你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开始就要有“我要讲一个好的生态学故事”的意识。最好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脑海里已经构思清楚你需要哪些证据来支撑自己的结论,这些证据要以怎样的形式进行展现才最能吸引人。当然,这对于科研小白来说比较困难,要多从好的科研成果中汲取经验。其次,要有宽广的视角,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讲故事的人能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自己的成果,那么见解也将更丰满,更能得到大家的共鸣。比如说,我们不仅能从生态的角度来评价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还能从景观美学影响、人类健康、社会经济损失等方面进行讲述,总有一方面能够打到人心里。最后,还要敢大胆讲。在中学时代的我曾自我定义为内向的、难以自信面对听众的人。但到了大学,偶然一次赶鸭子上架的演讲比赛让我对讲故事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能够通过讲故事向外输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并让大家能够接受和认可这些观点,那对着众人讲故事不再可怕,而成为了让我非常有动力去做的事情。
博士毕业答辩时与导师彭少麟教授 与国外导师Ragan Callaway教授的合影留念
问:科研是您的热爱所在吗?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呢?
答:一个人可以同时热爱很多事情,我觉得在热爱科研之前,我更热爱生活。对植物行为策略研究的热爱也源于对生命的一些思索:人生在世会遇到许多逆境,很多人会选择逃避。陆地植物作为不会移动的生命体,它们碰到逆境了怎么办?它们又是如何应对逆境的?是逆来顺受,还是兵来将挡,抑或是未雨绸缪?存在“what doesn’t kill the plant makes it stronger”吗?这些问题都是非常有趣的,只要找到合适的研究体系,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分析,就一定能得到一些有启发性的结果。
我认为自己热爱的事情不用去刻意寻找,只要愿意尝试生活中丰富多样的颜色,总会碰到让自己心动的那抹亮色。
亲手制作的小玩意

亲手制作的食物

填色画和仿年画
老师小档案
【教育经历】
2011.09-2015.12,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大学院生态系,博士,导师:彭少麟
2013.01-2014.05,美国Montana大学,生物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Ragan Callaway
2007.09-2011.07,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逸仙班,学士
【工作经历】
2021.07至今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
2016.01-2021.06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获奖情况】
2015.12 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学术成就】
共主持6项基金项目,其中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一作或通讯作者论文10篇,发表在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前沿刊物 Journal of Ecology、Ecology、Ecography、Conservation Biology和Oikos等。Ecography和Oikos的论文被评为Editors’ Choice。
如想了解关于我的更多信息,请参考以下网址:https://eco.sysu.edu.cn/teacher/377
通讯员: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