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新锐S02E08 | 黄丹丹:认清科研的“真相”后依然心怀热爱

发布人:赵文嘉 责任审核人:初审 赵文嘉 审核 张丹丹 审核发布 黎晓天

黄丹丹,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助理教授,主要开展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和畜禽养殖业污染气体(温室气体和恶臭气体)的排放和减排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空气质量、土壤生物甲烷氧化、恶臭气体吸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

Q1:您的研究领域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该领域?

我从硕士生阶段开始就一直就跟“废”和“臭”打交道,主要开展针对恶臭气体和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和减排技术的相关研究,起先关注畜禽养殖业,后来也面向填埋场。一开始完全是靠师父领进门,慢慢的才了解认识到了这个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记得研一时去参观一个以做畜禽粪便堆肥肥料为主业的小镇,汽车远远还未驶近就先闻到空气中令人窒息的臭味,而小镇上的人每天都置身于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学习和工作,这个场景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一开始带着未知懵懂踏进了这个领域,但既然已经在这个研究领域立足,那么就带着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做一些能推动这个领域往前继续发展的研究,最后去真正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就成为我选择继续做下去的原因。

Q2:您在学生时期记忆比较深刻的事情?

最深刻的还是在异国他乡求学的经历,基本塑造了自己对待所有困境的“大心脏”。其中最难忘的是做野外采样的那一年,因为我的博士课题是做三个不同畜禽养殖场的空气质量研究,经常需要外出进行实地监测和气体采样。采样当天早上四点就得起床,晚上十二点才到家,第二天紧接着就要到实验室对气体样品赶快进行分析,有时候需要连续三个星期这样连轴转,累到随地可以睡着。在几乎见不到人的郊外跟养殖场的鸡或者牛从早相伴到晚,看到过加拿大的大草原夏天的绝美日出和日落,也经历过冬天零下30多度的暴风雪天气,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同时体会这种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轮换,感觉是一辈子难忘的事情。然后在那个阶段也跟很多朋友一起度过了非常开心的一段时光,给枯燥的科研学习生活平添了很多的乐趣,虽然最后大家都陆陆续续离开我们结识的那个小城市去往各个不同的地方定居和发展,可这段异国他乡的生活因为他们的短暂相伴而充满了美好的回忆。

Q3:您在科研学习的过程中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首先是坚持。我个人觉得天才型的科学家应该还是属于少数,很多的科研人员,包括我自己,可能都是在后天的努力中慢慢培养起对科研事业的热爱,认识和掌握到了科研工作的一般规律,积攒了面对各种问题的经验和智慧,但在做出一定的成绩之前,可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谷期,会有反反复复不自信、怀疑自己和想放弃的时候,那么一定要劝自己坚持往前再走一步,因为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还有勇于挑战自我。在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时,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我不行”“我不能”的标签,一定要尽最大可能的先去努力、多去尝试,给自己制定更高一点的目标,给人生增加更多一点的可能性,哪怕失败了也是丰富多彩的一种人生经历,很多时候,可能人更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而不敢走出去,反而最终会留下很多遗憾。

Q4:您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是互相尊重、彼此负责、一起成长吧。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自己也需要继续提升,对工作怀揣着极大的热情和期待,但因为并不是单打独斗,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也已经是一个团队,所以在一起并肩前行的过程中,我希望和我的学生能在最基本的观念上达成一致。我比较看重责任感,导师首先要履行“导师”这一称号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起到引领和指导学生的作用,那么学生相应的也需要完成一定的学习和科研任务,所以我们都需要尊重既定的任务和规则,对自己负责同时也对彼此负责。然后,沟通是一切的前提,导师的办公室“大门”应该向学生永远保持敞开的状态,督促和帮助学生是导师的职责,但也需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如何在这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有效的推动任务的开展,必定是学生和导师不断交流和沟通的结果。

Q5:您对未来的愿景是什么样的?

专注眼下,脚踏实地。不管是教书育人还是科学研究,把每一件事情都力所能及的去做好。

给同学们在科研上的建议

首先,熟悉科研学习工作的常规模式,制定和完成阶段性目标;

然后,多观察多模仿多学习,挖掘和利用资源提升自己的各项硬实力和软实力;

最后,保持和导师的交流和沟通,主动寻求帮助;

科研本身应该是纯粹的、孤独的、不能急功近利的一件事情,需要虔诚的去对待,希望同学们在认清科研的真相后,也依然热爱科研。

image 255

农场剪影以及与农场主和博士课题部分嗅辨员合影

image 256

在北京大学深研院环能学院固废团队从事博士后留影

image 257

生活照

黄丹丹档案:

【教育背景】

2013.09-2018.06,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生物工程,博士

2010.09-2013.03,浙江大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硕士

2006.09-2010.07,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

【工作经历】

2021.08-至今,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助理教授

2020.09-2021.07,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助理研究员

2018.10-2020.09,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博士后

【获奖情况】

2019.07, 加拿大生物工程协会(The Canadian Society for Bioengineering)博士毕业论文奖

2014-2018,加拿大萨省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奖学金

2013-2017,国家公派博士研究生奖学金

       2013.03,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生

通讯员:张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