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新锐S02E04 | 杨宇晨:灯塔上的守塔人

发布人:赵文嘉 责任审核人:初审 赵文嘉 审核 张丹丹 审核发布 黎晓天

教师介绍:

杨宇晨,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植物适应性研究,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利用多组学技术探究植物代谢和适应环境胁迫(高盐、高温、污染物等)的分子机理,并探索这些特征植物在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前景

采访内容

1_是什么样原因/契机让您走上科研之路的?

我觉得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如果单纯从收入上来讲,科研并不算是一个高收入职业,但是我认为科学研究工作能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给我很多成就感。每个我所从事的项目,都是我真正感兴趣去探究的问题,我都认为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让我享受做科研的这个过程。

2._到目前为止的科研过程中有什么有趣/印象深刻/有意义的经历可以分享一下吗?这件事给您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我觉得最有趣、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野外实习采样。博士期间我跟着导师施苏华教授在中国海南岛和东南亚(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的沿海地区进行红树林样本搜集工作。白天跨过泥泞的沼泽、趟过河水去尽可能多的采集样本,晚上还要熬夜将这些采集的样本及时地记录、分类和处理。这个过程非常辛苦,但现在回想起来这些辛苦的经历都变成了非常有价值的回忆。如果生态工作者没有身临其境在野外观察过生物的生长环境或者状态,那么他的工作将会偏离对于生物学本质的探究,而变成了一种所谓的“工具人”。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地和老师和同学交流,增进感情,同时还能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拓展自己的认知和眼界。这些对我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经历。

3_之前科研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对您现在有什么影响?您是如何看待师生关系?希望将来对自己课题组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在博士和博士后期间,我的导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提供给我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除了课题组关注的项目外,我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做一些独立的研究。我觉得这是师生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己的学术思维,探索自己喜欢的方向,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做科研的方式,将科学研究从被动接受任务变为主动探索。在未来,我也希望给课题组的学生多一些空间,努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多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我来看,师生关系应该是:学生像大海中的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地;学校像是一座座照亮远方的灯塔,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平台,让他们去寻自己人生的方向;导师更像是灯塔上的守塔人,他要确保这个灯要足够亮、发出更多的光,持续地为学生提供好的资源,让学生的想法都得到施展的空间。

在未来,我也希望师生之间是一种轻松平等的关系,因为我自己也是中山大学毕业的学生,任何一个中山大学的学生都是我的师弟师妹,不管是科研,还是日常的生活,我都愿意以学长的身份去跟他们进行交流,同他们一起成长。

4_在做研究过程中遇到实验失败和其他困难时是在心态上如何调整的?

在遇到失败或者困难时,首先,不要过度担心自己做不好或者搞不清楚某些东西会不会被老师批评。科研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者遇到失败要主动及时地跟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每天都在担心和焦虑。另外,也需要在自我心态上进行调整,在面对繁琐的工作、重复的实验或数据分析,要保持一份当初做科研的初心和热情。当你把科研当成一个任务,在遇到失败或挫折的时候就会给自己增加额外的负担,但当它成为你的兴趣的时候,则在失败之后仍有动力继续去探索,也不会在心理上产生太大的负担。

5_您认为研究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和能力?

第一,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这样可以持续去探索并不断接受学习新的知识;第二,要有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在很多时候读研不仅是学习,还要多与课题组以及领域内其他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获取更多的帮助,使得自己在科研路上走的更顺畅更宽广;最后一点是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时选择积极面对,而不是逃避。

6_最后,对即将加入您课题组的学生想说的话?

我希望未来加入我课题组的同学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并一展所长,实现每个人的理想。同时希望他们能度过一个开心的时光。我认为做老师最开心的事就是能跟学生一起工作,很感激大家给我这个机会,可以同大家成为伙伴,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都希望可以与大家一起进步,一同成长。

相关照片

image 243

2010年于泰国进行野外实习采样

image 244

2011年于海南野外实习采样

image 245

2010年摄于中山大学南校园贺丹青堂

image 246

2010年于海南测定河水盐浓度

image 247

2010年在泰国测定红树林生境的盐浓度

image 248

老师小档案

教育经历:

2011/09-2016/06,博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007/09-2011/06,学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

工作经历:

2021/09-现在,副教授,中山大学生态学院

2020/05-2021/08,研究助理教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医学院病理学和检验医学系

2016/09-2020/04,博士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医学院遗传学系

发表论文:

共发表学术论文45篇,其中一作或通讯作者论文21篇,包括Nucleic Acids Research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等主流学术期刊。

 

 通讯员:马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