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声音 | 生态学院副教授黄恒:破壁攻坚,绿创未来
学校围绕“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坚持“四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坚持走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努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事人才工作氛围。2023年学校正式实行“预聘-长聘制”以来,引育了许多敢为人先、崇实重干的优秀学者,他们既是走在科研前沿的先锋者,亦是诲人不倦的种树人。

学者简介
黄恒,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稳定性变化规律。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One Earth、Ecology、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曾获美国生态学会亚洲分会“青年生态学家奖”、美国博物学家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担任Functional Ecology编委。
引才聚才,助力人才快速融入
黄恒老师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德州农工大学和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在2023年12月,黄恒老师作为“预聘-长聘制”教研系列教师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到了中山大学生态学院任教,并迅速招收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科研助理,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谈及此处,黄恒老师表示:“学校实施的‘预聘-长聘制’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富有活力的科研土壤。团队成员中青年学者比例大,创新动力足,他们所展现出的科研活力与热情,感染了每一位团队成员;并且团队氛围融洽,营造了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让我快速融入这个充满朝气与创造力的团队里,与大家一同在科研的浪潮中前行。加入生态学院以来,我深切感受到学校和学院为青年学者提供的优越的发展平台,包括充足的科研启动资金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支持。学院依托广东黑石顶地带与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东南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平台,在生态学领域引领学科发展,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除此之外,中山大学生态学院生态学专业和生态学科在教育部多轮学科评估中,均为全国并列第一和A+,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和“强基计划”,为优秀生源提供全方位支持。学院多学科交叉、活力迸发的科研环境,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合作机会。我将充分发挥这一平台优势,聚焦生态学前沿问题,为学院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服务国家战略,彰显学者担当
在“双碳”战略的背景下,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国家及社会需求,亟须开展系统的、多尺度的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研究,这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也是当前国际生态学领域的前沿挑战。黄恒老师结合固定样地监测、野外控制实验和理论建模等生态学研究方法,围绕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动态及其稳定性探究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探究生态系统碳汇动态及其稳定性变化规律,揭示碳库动态变化规律,量化关键环境因子对陆地碳汇稳定性的影响;构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动态的普适性预测框架。黄恒老师表示,希望以上研究能进一步提高我们对陆地碳汇动态的预测能力,为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和减缓区域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是中山大学强化和发展生态学科的创新举措。学院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基本导向,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对高层次生态科技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在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引领优势。
借力提升,反哺学科建设发展
黄恒老师表示,“预聘-长聘制”赋予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双重使命,学校及学院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发展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学院严格的教学质量要求和系统的培训机制,帮助大家快速提升教学能力,适应教师角色。同时,学院提供的优质科研平台和资源,让青年教师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新性研究。他将依托中山大学生态学科的优势平台,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和学校生态学科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