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进化系列讲座丨第七十三讲:植物健康相关微生物组的全球分布特征、驱动因素及未来变化

植物健康相关微生物组的全球分布特征、驱动因素及未来变化

主题
植物健康相关微生物组的全球分布特征、驱动因素及未来变化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深圳校区医学园2栋1202
主讲人
蒋建东 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主持人
杨玉春 副教授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

植物病原真菌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而发掘利用植物相关微生物的有益作用是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的可持续性有效方法。然而,植物病原真菌(PPF)和植物有益细菌(PBB)的全球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的生态驱动因素仍然未知。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蒋建东教授首次构建并分析了包含20,312个样本的植物病原真菌(Fusarium, Alternaria, Fusicladium, Neoerysiphe, Mycosphaerella, Trichoderma, Epicoccum等)全球图集;同时也构建了第一个来自4245 个土壤样本的潜在有益菌的全球图集数据库,包括来自 17 个门、27 个纲、76 个目、135 个科的 396 个属 (其中92个属具有生物防控功能、358个属具有植物促进生长功能、51个属具有帮助植物抵抗逆境胁迫功能)。发现PPF的多样性在中纬度地区达到峰值,生物气候是其全球分布的重要驱动因素;而PBB 的多样性在低纬度地区达到峰值,其分布主要受环境过滤控制,且同样主要由气候决定。蒋建东教授团队预测表明,依赖化石燃料的未来气候情景将导致PBB的相对丰度在本世纪末显著下降,特别是具有生物防治功能 (-1.03%) 和协助植物抗逆功能的细菌 (-0.61%) (Nature Food, 2023);而PPF的多样性和入侵潜力将在本世纪末明显增加,在森林(37.27-79.12%)和农田 (34.93-82.51%)生态系统中的增幅尤为显著(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因此,建议对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开展持续的生物监测,并通过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在减少PPF潜在威胁,同时充分保护和利用PBB,以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11月6日(周一)

10:00-11:30

深圳校区医学园2栋1202

 

 

image-202311030926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