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 生态学(硕士、博士)

发布人:姚宇鹏 责任审核人:初审 姚宇鹏 审核 储诚进、张丹丹 审核发布 罗燕

一、专业定位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生态学专业肇始于1924年建校之初的生物学系,学科专业方向涵盖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修复生态学和进化生态学等。坚持“立德树人”,在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等领域引领学科发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等领域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在教育部前五轮学科评估中本学科名列前茅,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和“强基计划”,支撑“生态学与环境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

本专业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面向重大学术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并强化我校生态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了四大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修复与生态安全、生态碳汇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同时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铸就具有优秀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敏锐的科学思维和宽广国际视野的优秀生态学人才。要求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需掌握本学科相关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生态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并掌握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具备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在理论或专业技术领域做出重要的创新性成果。

三、培养规格

修业年限:博士研究生学制四年,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

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位。

研究方向

(1)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面向学科研究前沿,在人类活动急剧增强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的背景下,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如何适应、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是本方向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包含实验进化与宏观进化、理论分子进化、行为基因组学等方向,旨在解决生物多样性的产生、生物适应性的遗传机制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等重大基础理论问题。

(2)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背景下长期系统性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的前沿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聚焦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生物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濒危野生物种保护和复壮、野生动植物贸易、生物多样性监测等科学和应用问题。

(3)生态系统修复与生态安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在全球气候变化下困扰当前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守护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针对我国生态系统退化程度更加严重、气候变化、污染加剧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已威胁到经济发展的问题,系统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理论和技术。

(4)生态碳汇与可持续发展:面向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宏观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等方向,通过双碳、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等途径实现科学研究的应用和成果转化。

课程体系:

1.专业必修课包括生物学仪器设备技术、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理论生态学、应用生态学、高级生物统计学、高级生态学等。

2.专业选修课包括进化生态学、植物系统学、昆虫系统学、生物信息学、生态遥感、地史与古生物学等。

四、师资队伍

学院面向全球广纳贤才,形成了一支以国家级领军人才为学术带头人,国家青年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为骨干的朝气蓬勃、敢打敢拼、富有爱心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已达到4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6人,助理教授7人。其中国家级人才8人,包含国家级杰出人才1人,国家级优秀人才7人。教师队伍科学背景涵盖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古生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生态学、演化生物学、基因组学、生态系统修复、生态资源利用与开发等多个科研团队。 

五、教学条件

学院依托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黑石顶地带与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和一批校外产学研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