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新锐S03E01 | 王钧:兴趣+意义=动力

发布人:赵文嘉 责任审核人:初审 赵文嘉 审核 张丹丹 审核发布 罗燕

        王钧,生态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可持续生态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迄今发表文章著作50余篇部,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际英文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独立出版英文专著1部、中文著作1部。作为负责人承担研究项目近2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自然资源部专项课题1项、地方政府科技计划项目2项、地方政府应用研究项目多项。

 

01 科研不止于论文,更要有实用价值

       我的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和景观生态,主要是基于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协调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过去40年我国经历了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对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比如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用地被占用,原有的湿地变成了高楼,河流也被截弯取直等。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面积仅有5.6万平方公里,却生活着约7000万的人口,甚至在未来可能会增长到一亿。而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如何有效协调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间的关系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也是我研究的应用价值所在。

       传统的生态学更多的是关注自然生态系统,而城市生态学则更多聚焦人类活动集聚的城市,其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这也凸显了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实用价值。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家提出的“碳中和”战略就与城市息息相关,目前全球超过3/4的CO2排放来源于城市,而我的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是关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与机理。在我看来,科研选题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解决一些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或实践问题。

02 找寻兴趣,静心科研

       我曾就读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海外求学的经历让我在基础理论和研究技能方面都得到了系统训练,“宽基础”的培养方式也让我感受颇深,这种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自由,能够更加清晰的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更加准确的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够不受局限,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科研方向,静下心来专注于科研。

03 生态修复,乐在其中

        我参与过一些生态修复项目,工作区存在着地质岩石裸露、土地损毁、水土流失、植被和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问题,但是在经历了生态修复后这些地方从寸草不生转变为绿草茵茵。这样的成就感坚定了我继续从事城市生态研究的决心。

04 立足深圳,着眼未来

 

        深圳校区定位是“管未来”,对接区域创新和驱动发展需求,生态学院自然在生态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也希望借助生态学院这个平台,更好地推动城市生态学的研究,我目前关注的有乡村问题,即人口流出导致乡村面临的扰动减轻,乡村地区的生态在慢慢恢复。例如珠三角周围的地区人口不断流出,并向珠三角地区汇集,而人口的减少使得珠三角外围区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得以恢复。与之相对应的,城市也就面临人口不断流入的问题,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不断增大。

       所以在未来,我也会继续关注城乡生态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口流入带来的城市生态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人口流出带来的乡村地区生态功能恢复。

 

老师小档案

99db9da74536af91f0fd34ea133519f7

教育背景

  • 2008.8-2013.4 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自然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

  • 2011.9-2013.4 美国密歇根大学,复杂系统研究中心,硕士(辅修)

  • 2005.9-2008.7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理学硕士

 

社会服务

        1. 担任Ecological Modelling, Ecology & Society,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Urban Eco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等20多个中英文期刊的审稿专家。

       2. 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地区项目的年度评审专家;担任地方政府科研项目和应用项目的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