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新锐S03E07|唐金鹏:勇做新时代的攀登者
唐金鹏,生态学院专职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污染生态化学,新兴有机污染物在食物网中的迁移转化、河口/海洋新兴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泵调控输出、C(SP2)-H/ C(SP3)-H官能化、多孔稀土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吸附除磷性能的研究。
①您是如何走向科研这条道路的?可以谈谈您的求学过程中一些重要节点发生的故事吗?
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的原因,我想是我的化学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初中化学老师的氢气制备以及收集,我自己动手制备了氢气球,这些启蒙让我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考后,我果断选择了化学专业继续学习。在大学里,让我影响深刻的是毕业于兰州大学的物理化学老师,老师上课只带一支粉笔就可以板书将一个黑板写满,包括化学公式和理论推导,在很多老师上课按着ppt照本宣科的当时,对我来讲是一股清流,我被老师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基本功折服,也让我有了继续读研究生深造的意愿。
2009年进入暨南大学开始研究生生活,我又很幸运地遇到了都毕业于南开大学的唐渝教授(攻读金属有机化学硕士学位导师)和张渊明教授(攻读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导师)。两位老师经常鼓励我要有雄心壮志大胆的去做创新性的研究,要有勇于啃硬骨头的决心。博士生导师张渊明教授在经费不充裕的情况下,依然无条件地支持我做一些原创深入的研究,让我坚定决心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博士期间,参与了导师的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受到这个项目的影响,我感受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科学研究需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我也认识到,如果能把基础化学学科运用到生态环境领域做一些学科交叉的研究,那将会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因此,2015年博士毕业后,我加入了生态学杨扬教授课题组,开展了两站博士后共计6年的科学研究,在新兴有机污染物的食物网迁移转化特征领域有了一定的累积。
②您能谈谈您对科研的理解和感悟吗?
科研是艰辛的智力劳动,对于我们生态学来讲,还要出野外调查,还需要一定的体力劳动。野外调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包括个人的人身安全,博士后研究期间,我曾经在珠江野外调查采样中因意外挂彩过。
我想我和很多老师的观点是一样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看到自己的当初的科研设计付诸实现的时候,那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我又想谈谈我的研究生期间的工作了。我硕士期间开展的是金属有机合成方法学的研究,需要原位制备金属镁的格氏试剂,学过化学的都知道,金属镁的活性很强也很危险,制备格氏试剂需要无水无氧操作,在广州回南天的条件下,格氏试剂制备成功的概率比较低。我当时研究的课题是格氏试剂与卤代烃构建碳碳键/碳杂原子键,我选择的是低活性、廉价的氯苯作底物,我所研究的反应要经过4步“一锅煮”,很不容易把格氏试剂制备成功,最后一步还要和低活性的氯苯进行反应,因此效果一直不理想,这些对我的内心和毅力是很大的考验,我个人的科学研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意识到科学研究是一件很艰辛的事。
2012年,我在导师张渊明教授的指导下,依托在暨南大学生态学系,攻读博士学位。进入博士阶段以后,我面临着需要解决高性能除磷吸附剂的课题研究,导师派我来到了中山大学童叶翔教授课题组学习电沉积制备稀土多孔纳米材料,制备了吸附速率快和吸附容量高的吸附除磷的纳米材料。在中山大学开展科研期间,童叶翔老师课题组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对科研的热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中大和暨大两点一线期间,我和爱人幸运的有了小孩,组建了我们的小家庭。所以,现在我又重新加入中山大学进入生态学院,能够和中大再续前缘,我觉得人生真的很奇妙。我想我和很多老师一样,科学研究虽然都是跌跌撞撞、踉踉跄跄的,但无论怎样,总算是有惊无险地走过来了。科研对我的生活、思维和性格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③您能谈谈您目前研究领域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价值吗?或者其发展现状或者前景?
我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主要还是化学和生态环境的交叉学科的研究,主要是海洋生物泵的研究,研究范围集中在河口和海洋的水生态系统中。人类已经认识到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带来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海洋浮游植物占不到全球1%的光合自养生物量,但却贡献了近50%的初级生产力。海洋通过藻类生物泵将大气里的二氧化碳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再往深水输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藻类的生命循环过程对新兴的有机污染物的调控输出,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生物泵的过程涉及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因此非常复杂,未来我的研究将以海洋生物泵为核心展开,在现有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化学背景,通过改变群落结构等方式,提升生物泵的效率,增加碳汇,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新兴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控制,助力碳中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④您觉得做科研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准则?
科学研究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去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我认为首要是创新,没有创新,科研就无所适从。科学研究中,要做到0和1,需要创新,完全重复没有意义,通过创新才能解决长期“卡脖子”的难题。而且科研一定是团队协作,密切配合,绝不是一个人就能做成的,团队协作不可或缺。我们生态学研究更是这样,基本上都是大团队协作一起工作。科学研究还需要长期坚持,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基本上是一点一滴的累积起来的,需要认准目标坚持下去,因此对研究者的坚忍不拔的毅力也是一种考验。
⑤您对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有什么建议吗?
1.热爱你的领域 因为至少要在接下来的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事该领域的研究,所以要热爱这个领域,让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方向。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科学难题亟待解决,在你的领域深耕下去,让自己的研究真正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2.不负韶华 随着我们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大,科学研究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从高端昂贵的仪器到完善的数据库,因此,研究生阶段的科学训练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定要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尽可能发展自己,不负韶华,不负历史使命。
老师小档案

【学习经历】
2012/09-2016/01,暨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博士, 导师: 张渊明;
2009/09-2012/06,暨南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硕士, 导师: 唐渝;
【工作经历】
2016/01-2019/03,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 杨扬
2019/03-2021/03,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 杨扬
2021/12至今,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研究员
【学术成就】
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青年项目,2020A1515110399,珠江河口区域典型抗生素的生物富集和放大及传输通路,2020/09-2023/09,10万元,项目在研,项目负责人
(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7批面上项目,2020M673060,典型抗生素在珠江河口异构型食物网中的传递特征与通路研究,2020/05-2022 /05,8万元,项目在研,项目负责人
(3)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开放课题,GHML2021-201,抗生素在珠江河口水生食物网中的迁移转化特征的研究,2021/05-2022/05,5万元,项目在研,项目负责人
(4)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流溪河生物监测评估技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观测平台的构建及应用,2017/05-2019 /12,100万元,已结题,项目主要参与人(排名第二)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U150120157,高风险新兴复合有机污染物在珠江三角洲水生食物网中的分布、迁移与控制机理,2016/01-2019 /12,298万元,已结题,项目主要参与人(排名第三)
(6)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标准研究与示范--以广州市流溪河为例,2016/01-2016 /12,99万元,已结题,项目主要参与人(排名第二)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
1. Tang, J., Zhang, J., Su, L., Jia, Y., & Yang, Y. (2022). Bioavailability and trophic magnification of antibiotics in aquatic food webs of Pearl River, China: Influence of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iotransformation.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20, 153285. (第一兼通讯)
2.Tang J, Fang J, Tam N F, et al. Impact of Phytoplankton Blooms on Concentrations of Antibiotics in Sediment and Snails in a Subtropical River,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1, 55(3): 1811-1821. (共同第一)
3. Tang J, Wang S, Tai Y, et al. Evalu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annual occurrence, bioaccumulation, and biomagnification of antibiotics in planktonic food webs of a large subtropical river in South China[J]. Water research, 2020, 170: 115302.
4. Tang J, Wang S, Fan J, et al. Predicting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for antibiotics in a river water–sediment using quantitative models based on their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 655: 1301-1310.(共同第一)
5. Wang S, Tang J P, Su L H, et al. Fish feeding groups, food selectivity, and diet shifts associated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prey availability along a large subtropical river, China[J]. Aquatic Sciences, 2019, 81(2): 31. (共同第一)
6. Tang J, Chen J, Huang W, et al. Porous Pr (OH) 3 nanowires as novel high-performance adsorbents for phosphate removal[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4, 252: 202-209.
7. Jinpeng T, Yu T, Jun Y, et al. Selenium-Promoted Homocoupling of Grignard Reagents[J].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13, 33(5): 1010-1014.
申请专利:
[1]杨扬,王赛,樊静静,龙胜兴,王林,唐金鹏. 适用于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和浮游生物的分离系统[P]. 广东:CN207649987U,2018-07-24.
[2]杨扬,王赛,王林,唐金鹏,樊静静. 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模型和生物操纵技术的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方法[P]. 广东:CN108793410A,2018-11-13.
[3]杨扬,王赛,龙胜兴,樊静静,王林,唐金鹏. 一种适用于大型河流的浮游生物和颗粒物采集装置及应用[P]. 广东:CN107593631A,2018-01-19.
[4]杨扬,王赛,樊静静,龙胜兴,王林,唐金鹏. 一种高效快速分离水体中颗粒物和浮游生物的方法[P]. 广东:CN107576557A,2018-01-12.
其他奖励:
2021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2010广州亚运会跳水馆优秀志愿者
2010年,参加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和运动员在一起,右一是唐金鹏

2013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和课题组成员在一起,右三是博士生导师张渊明教授,右六是唐金鹏

2021年,和攻读有机化学硕士学位指导老师唐渝教授在一起

2016年,在广州珠江浮游生物样本采集

2015年,在云南洱海调查期间

2022年,在中山大学号科考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