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新锐S02E12 | 蔡枫:保持热爱,奔赴山海

发布人:赵文嘉 责任审核人:初审 赵文嘉 审核 张丹丹 审核发布 黎晓天

      蔡枫,生态学院副教授。致力于探究微生物生态学和真菌基因组学领域前沿问题,研究方向(1)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滨海盐土和“塑料际”微生物群落组装和演化机制,基于合成生物学原理和生物工程手段,改造乃至创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和微生物群落(以真菌为主);(2)真菌生态基因组学,主要以模式真菌为材料探究真菌物种形成、适合度相关基因功能和基因组进化机制。

1. 为什么会关注塑料生物降解的问题呢?

塑料出现在地球上前后也就六十年左右,从进化的角度来讲,这个时间尺度内不足以进化出专门“吃”塑料的生物。但自然界中存在很多与塑料结构相似的物质,比如说叶片表面的蜡质层和角质,这些物质是可以被微生物降解的,特别是真菌,很多真菌侵染植物首先要“突破”的防线就是植物叶表的蜡质层,它们通过分泌角质酶等多样的水解酶来达到此目的。这给了我们启发,这些可以水解蜡质层的微生物是否同样也能降解塑料?如果可以,那相应的功能基因又是什么?潜在的应用价值有多大?所以,这不仅是一个进化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也是一个生物技术的研究课题。我其实对从进化的角度去研究这一问题更感兴趣,而塑料降解这一课题让自己的研究兴趣点有了很好的“应用着落点”,那研究的主动性和必要性是不是就更大了一些?当然,我还对很多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感兴趣,比如海岸带耐盐微生物群落组装和耐盐机制、兰科植物根际微生物与其多样性、真菌有性生殖启动机制等等,都很吸引人。

2. 是什么帮助你度过科研中迷茫煎熬的日子呢?

团队吧,我觉得是团队,特别是我的几位导师给予了我很正面的引导。“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导师就是这样的角色,在你迷茫泄气的时候能及时给予你个人经验的分享,更好地引导你。我觉得导师和学生之间是共同成长的,最后形成合作伙伴的关系。我的导师在我整个学术成长过程中不仅提供了专业方向的系统性训练,还给予了我必要的人生建议,当然中间也会有很多龃龉,回过头看都是一种宝贵经历。前面有导师引路,后面有同门师兄弟妹支持,想着即便科研注定是漫长、枯燥、孤独的“独木桥“,也会充满力量。”一个好的团队,可以减轻人间的一半疾苦“,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当你周围都是你愿意共事的人,即使实验做不出来,但每天整个过程是开心的、能量满满的,这点非常重要。人一辈子都在寻找两样东西,价值感和归属感,价值感来自于被肯定,归属感来自于自身由内而外地自发地认同自己找到的”组织“。

3. 你希望你未来的学生是怎样的?

我好像并不特别关注学生的基础,更需要的是一份态度吧,一个愿意和导师一起共事、一同成长的个体。我说几个关键词吧:热爱、责任、韧性、效率。我觉得第一要紧的是热爱,因为只有真正找到了感兴趣的事物,才能主动去忍受整个探索过程中的一些负面的东西;当然了,“兴趣”这个东西不是“出门左转“就能遇见的,要保持一份open的态度,慢慢去尝试、探索,给自己时间。第二个关键词是责任感吧,导师和学生之间是互相负责的,学生对得起导师付出的时间,导师也对得起学生叫一声”老师“,这是一种相互的关系。第三个是坚韧,韧性特别重要,做事能有“闭环”,当你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走出的步子才会“鲜活而有力量”。第四个是效率,每个人能利用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少有人不想出去玩,但出去玩的时候怎样才能不担心“暑假作业没有做完”、“这周的周报还没有交”?所以工作的时候要讲究效率,对自己和工作本身有客观的估计,有计划并付诸实践,出去玩的时候才能是“沉浸式”地玩。青春很短,我们都不能辜负。

老师小档案

image 290

 

 

 

 

 

 

  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博士,维也纳理工大学(TU WIEN)微生物学博士。在ISME Journal,Fungal Diversity,PLoS Genetics,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写论著4部(章)。2021年起,担任微生物学经典期刊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编委。

邮箱:caif8@mail.sysu.edu.cn

地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理学园,东216

【教育经历】

2014 - 2021 维也纳理工大学(TU Wien,奥地利),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微生物学,理学博士(说明:2017-2020期间,第一轮博士后)

2019.08 芝加哥大学(美国),海洋生物学实验室(MBL),分子进化,高阶训练

2011 - 2017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博连读),植物营养学,农学博士

2007 - 2011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学士

 【工作经历】

2021 - 至今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

2017 - 2021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系,博士后

 

通讯员:林芷曼

image 291

在奥地利学习期间,2017

image 292

image 293

在美国海洋生物学实验室学习,2019

image 294

在倒腾显微镜,2017

image 295

和学生们一起去海边采集塑料样品,2021

image 296

和学生们一起去森林采集真菌样品,2020

image 297

 

 

 

 

 

 

 

 

 

 

 

 

 

在真菌遗传学大会作报告,2019

image 298

 

 

 

 

 

 

 

 

 

 

 

工作对象:微生物         工作动力:保持热爱,奔赴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