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新锐S02E03 | 张雄:科研工作者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灯塔
张雄,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洋珍稀濒危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与致危机制、人类的海陆活动对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空间规划、海洋保护区、可持续渔业及其管理政策等。
1.科学研究要坐得住冷板凳
在提到为何选择科研这条道路时,张老师说他在高中阶段就表现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因此本科选择了环境科学专业,之后在野外调查以及老师的介绍中,发现自己对野外自然调查有着更加敏锐的观察力与兴趣,认为自己更适合野外工作,从而转向保护生物学的研究。目前,主要围绕海洋物种的保护开展相关工作,利用本地生态学知识和公民科学等解决物种分布问题,指导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等。

2016年世界水族大会水生动物保护分会场主题演讲
对此,他也提出做科研最主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思考自己在这一领域能不能做好、之前有没有人做过类似的研究。对于在科研方面的成就感,张老师认为当研究成果有助于实际的物种保护时自己可以获得很高的成就感,其次是研究成果得到业内同行的认可,最后才是论文的发表。成就感最重要的还是来自于内心,并不一定要受到别人的褒奖。此外,科研道路上可能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专注做好一件事,坐得住冷板凳,然后坚持做下去。
2017年开展海马水下普查民间科学家培训

2017年冬季在青岛琅琊镇跟渔民出海调查海马种群
2.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生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人生的许多选择、人格的塑造等都会受到老师的影响,因此遇到一位好老师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张老师看来,“传道”不仅仅是指学术上的指导,更多的是人生道理、人生观等。
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使他可以更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也会总结过往老师的经验,在教学中会结合一些具体案例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张老师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每个人思考的角度都不同,在与学生的碰撞交流中也会带来新的启发,做到教学相长。
3.科研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除了做科研,张老师的业余活动也十分精彩。他常常在空闲时间打羽毛球、练侠家拳,在大学期间也培养了一些兴趣爱好,如吹口琴、画工笔画等。科研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一定要平衡好科研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不论是科研还是生活都要发掘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张老师的生活照片
对同学们的寄语
对于一些不知道是否要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来说,可以尝试接触不同的老师,看看他们的获得感是否是自己想要的,进而针对个人兴趣爱好设计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举个例子,如果你对野外调查或者社会调研感兴趣,那就可以来张老师的实验室看看~
此外,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面对社会上的种种诱惑要坚守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环境所改变。例如,做物种保护工作一定不能危害这一物种,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科学家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灯塔”,只有“心中明亮”才能真正起到指引作用。
● 老师小档案
教育经历
2006/09 – 2010/07, 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学士;
2010/09 – 2013/07,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物工程硕士;
2013/09 – 2019/02,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Project Seahorse实验室,动物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21/05 – 至今,中山大学生态学院,“百人计划”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21/02 – 2021/05,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Project Seahorse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
2020/10 – 2021/01,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海洋与渔业研究所,CITES海马贸易项目研究员;
2019/02 – 2020/10,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地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学术兼职
2020 – 至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海龙科专家组-东亚区联络官;
2019 – 2021,第四届世界海龙科鱼类学术研讨会-指导与筹款委员会委员 ;
2017 – 至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海龙科专家组;
担任《Conservation Biology》、《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PLOS O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vian Science》等学术刊物审稿人;
2017 – 至今,质兰基金会海洋保护类项目评审专家。
2021年,第四届世界海龙科鱼类学术研讨会“特邀报告”;
2018至2020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Ocean Leaders Fellowship”奖学金;
2016年 第九届南方六省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优秀学术报告奖”
通讯员:张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