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新锐S01E11 | 杨弦:保持心中不灭的火焰

发布人:申倩倩 责任审核人:初审 申倩倩 审核 张丹丹 审核发布 黎晓天

杨弦,生态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生态群落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的响应,利用野外观测、控制实验以及原生动物微宇宙实验等手段,探讨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和生境丧失及破碎化等)对生态群落多样性、构建轨迹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1.   您的研究领域是什么?您对该领域的看法是什么?

我的研究领域是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应该算是生态学最古老的方向之一,主要关注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物种多度的分布、群落的构建和演替等问题,而人类活动导致的各种环境变化又给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我的主要研究兴趣是生态群落对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的响应。利用野外观测、控制实验以及原生动物微宇宙实验等手段,探讨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对生态群落多样性、构建轨迹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2.   是什么坚定了您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的想法?

最初选择生态学完全是出于兴趣。我的本科专业是环境科学,生态学是大二的必修课,上理论课的时候感觉这门课程很有趣。大二暑假的生态学实习去了长白山,在亲眼见识了长白山神奇的垂直分布的植被后,毕业设计和考研也都选择了生态学。

我在硕士阶段的学习过程比较开心愉快,当时导师野外工作任务比较重,每年有3-4个月在野外调查采样,三年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国的名山大川。与此同时,自己的研究也比较顺利。尤其当第一篇文章发表之后,发现自己有做科研的能力,也得到了导师的肯定和鼓励,感受到了做科研的乐趣和成就感,于是决定继续读博士,并在未来从事科研工作。

image 146

  山西芦芽山的高山草甸

 image 147       image 148       image 149

浙江千岛湖                                           辽宁灌丛调查                                       湖南八大公山

3.   您在科研过程中遇到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科研过程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莫过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他人的关注。比如开会进行报告以后,收到来自不认识的同行的邮件;再比如,曾有一次,在文章发表后收到来自主编的邮件,邀请我们参加一个专辑等等,这些正面反馈和交流也都为我下一步研究提供了动力和新的思路。

4.   您在科研过程中遇到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野外工作经常发生的各种突发状况都带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当时觉得很崩溃,但后来再回想起来都感觉蛮有意思的。比如不小心把罗盘埋到剖面里返回去挖、调查灌丛生物量割了山上的榛子被村民扣在山上、一上山就下雨一下山就放晴、落水、踩马蜂窝、租来的农用三轮车开上山爆胎了等等,出野外的小伙伴都懂。

5.   您怎么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

因为还没有真正开始指导学生,所以我自己对导师这个新身份也很忐忑。我觉得两个人可以成为师徒,那必然是很有缘分。我的硕士导师曾分享过一篇文章,里面有句话是这么讲的:“教育不是把篮子填满,而是把火把点燃”,对此我印象颇深。选择生态学作为专业的研究生,多数是出于兴趣的。我认为导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要把他们心头的火熄灭,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多多提供机会和帮助,让他们更大程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而学业方面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应该多独立思考,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多和导师交流讨论,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科研上,虽然导师会更有经验,但并不是永远正确的。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学生也可能比导师更了解研究前沿,对自己的实验和数据也比导师更加清楚,所以学生应该勇于质疑导师,才可以共同进步。

 

6.   您对从事科研的后辈们有什么建议吗?

我发现选择生态学的同学大多都是出于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的好奇。在之前的采访中很多老师都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是这样的。科研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实验失败、结果和预期不一致、文章反复被拒稿、同学纷纷出了成果而自己的研究没有进展等等,这些事情其实都很消耗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所以一定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要忘记了做科研的初衷,这样才能不被挫折和外界压力影响,保持对科研的热情。

老师小档案

【教育经历】

2007.9 - 2011.7,吉林大学,环境科学,学士

2011.9 - 2014.7,北京大学,生态学,硕士

2014.8 - 2019.12,佐治亚理工学院(美国),生物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20.1 - 2020.12,佐治亚理工学院(美国),生物学,博士后

2021.2 至今,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 助理教授

【代表论文】

Yang, X., Y. Wang, L. Jiang, Q. Xu, W. Liu, L. Liu, Y. Wu, and J. Lu. 2021. Soil fertility underlies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sland area and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a fragmented subtropical forest landscape. Cantena 204: 105414.

Yang, X., J. Tan, K. H. Sun, and L. Jiang. 2020.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keystone communities for maintaining metacommunity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Oecologia 193:437–447.

Yang, X., G. Li, S. Li, Q. Xu, P. Wang, H. Song, D. Sun, M. Zhong, Z. Zhou, J. Song, J. Ru, S. Wan, and L. Jiang. 2019. Resource addition drives taxonomic divergence and phylogenetic convergence of plant communities. Journal of Ecology 107:2121–2132.

Yang, X., Z. Yang, J. Tan, G. Li, S. Wan, and L. Jiang. 2018. Nitrogen fertilization, not water addition, alters plant phylogenetic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 semi-arid steppe. Journal of Ecology 106:991–1000.

Yang, X., X. Chi, C. Ji, H. Liu, W. Ma, A. Mohhammat, Z. Shi, X. Wang, S. Yu, M. Yue, and Z. Tang. 2016. Variations of leaf N and P concentrations in shrubland biomes across northern China: Phylogeny, climate, and soil. Biogeosciences 13:4429–4438.

Yang, X., Z. Tang, C. Ji, H. Liu, W. Ma, A. Mohhamot, Z. Shi, W. Sun, T. Wang, X. Wang, X. Wu, S. Yu, M. Yue, and C. Zheng. 2014. Scaling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cross plant organs in shrubland biomes across Northern China. Scientific Reports 4:5448.

 

通讯员:刘锦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