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新锐S01E05 | 杨玉春: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青睐勇于尝试的人
杨玉春,生态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结合生物信息学和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驱动的氮循环。
1. 您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目前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驱动的氮循环方面。结合微生物培养和生物信息技术揭示不同生态系统中微生物驱动氮循环机制以及参与氮循环微生物的代谢和环境适应机制;发现新型脱氮微生物并挖掘其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潜力。

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有点小紧张)
2. 为什么选择了该领域?
其实跟大部分研究生一样,我的研究课题是由导师的研究领域决定的。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对自己承担的课题和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逐渐喜欢上了这个“被动选择”的研究领域。

香港大学读博期间课题组(温文尔雅的导师&温暖的团队)
3. 是什么坚定了您从事科研工作的想法?
最主要的应该是兴趣,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喜欢研究一些新鲜的事物并发现新的科学问题,且能从一点点新的发现中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这也是做科研的魅力所在。如果能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作为自己的职业那就太完美了,但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只有通过尝试和探索才能确定。

维也纳大学DOME课题组学习(Life is beautiful and crazy)
3. 您怎么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大学的师生之间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大家都是平等的,只是各自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大家在生活中是朋友,师生之间可以谈天说地,相互调侃;工作中是师生,但是师生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学习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有了新发现也可以反过来教会老师,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是一种非常好的状态。

黑石顶采样(开拓研究方向)
3.您对计划以后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们有什么建议吗?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青睐勇于尝试的人。读博期间,我曾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了解到,国外一个课题组在氮循环方向研究成果突出,就向导师提出了到这个课题组交流学习的想法,恰巧导师也有派学生去学习的计划,那最后我便获得这个学习机会。多思考、多尝试,机会在前方等你。

做好准备,勇于尝试(图片来自网络)
老师小档案
教育经历
2015.11-2019.12,香港大学,环境微生物,博士
2018.2-2019.5,维也纳大学,微生物生态,博士(交流学习)
2011.9-2014.1,江南大学,生物工程,硕士
2007.9-2011.7,青岛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士
工作经历
2020.5-至今,中山大学,助理教授
2019.11-2020.3,香港大学,研究助理
学术成就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助理教授,系统开展有关微生物驱动的碳氮元素循环过程及微生物的代谢与环境适应机制、森林根际微生物与植物基于碳氮代谢的互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在mBio、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本领域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5篇。
如想了解关于我的更多信息,请参考以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