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笃行之古生物学实习03丨石头记、马坝人与丹霞
2021年4月10日和11日金建华教授、包童助理教授、庞虹教授组织带领2019级生态学院和2018级生命科学学院同学们,前往广州市花都区和韶关市进行古生物学第三次实习。
4月10日上午实习团队抵达广州市花都区石头记矿物公园,跟随老师的步伐,听老师讲述中生代时期的木化石的故事。数亿年前的树木被埋入地下,周围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硅、硫化铁、碳酸钙在外力作用下进入内部,逐渐替换原本的木质成分而保留了树木的形态,经过石化作用形成的植物化石。因其中所含的二氧化硅成分多,呈现美丽的玉石质感,被称为硅化木。经带队的金建华老师介绍,矿物公园的木化石多形成于中生代时期,是经交代作用形成的硅化木。通过放大镜,我们甚至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亿万年前的树木截面的木质结构。
随后实习团队前往韶关市马坝人博物馆,了解古人类的进化与发展。马坝人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1.5公里的狮子岩,在这里发现了12.9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马坝人。马坝人头盖骨是1958年在狮子岩挖掘出的,从头骨化石可以推测其眉骨粗壮,嘴唇厚,眼睛深凹,是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的比较原始的早期智人。馆藏的头骨化石、出土器具、伴生动物化石和模型为我们展现了早期智人勤劳为生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

马坝人博物馆前合照留念
随后,金老师指导同学们在园区内识记古生代䗴化石和珊瑚化石。䗴是重要指准化石,地史分布在早石炭世至晚二叠世。䗴是一种原生动物,外壳呈纺锤形,米粒大小,长度不足1cm,轴切面可观察到呈“螺旋形”分布的旋脊,这也是辨识䗴化石的一个重要特征。
4月11日上午,实习队伍前往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了解了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征和认识了韶关丹霞山特有植物种类。丹霞山的簇群式峰丛峰林型景观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典型地貌形态,其形态是地球内动力作用(地壳抬升、断层、节理、裂隙等)和外动力作用(风化剥蚀、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化学溶蚀和生物作用等)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质奇迹。丹霞山地质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丹霞山地区独特的区域小气候,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使其成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沿着丹霞江边栈道,刘蔚秋教授和丹霞山管理人员一路为同学们介绍丹霞特殊的植物、动物和地质地貌,一边赏景一边学习,不亦乐乎。

丹霞山博物馆前合照留念
同学们参观了广东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瞻仰彭华教授纪念馆,学习彭华教授的先进事迹。彭华教授为中国丹霞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获得卓越成效,从1993年首次提出丹霞申遗倡议,到2009年力争将“丹霞地貌”写入世界地球科学大词典,再到2010年六省联合“中国丹霞”申遗成功,丹霞山景区的规划建设和旅游经济的“三重效益”发展,彭华教授为推动中国丹霞走向世界踏遍山河,呕心沥血,经年不辍,将其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丹霞事业。彭华教授认为,“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是启智,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学会创新”,而他为研究躬身践行的伟大事迹是我们深刻理解学以致用、一心为国的最好榜样!
随着第三次实习的落幕,古生物学的课外实习也告一段落,但同学们在丰富神秘的古生物世界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课外实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大大激发了大家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热情,将专业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更加强了同学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古生物学的热情。小小的化石是历史的积淀,更多更大的奥秘等待着我们继续探索!
通讯员:李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