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笃行之古生物学实习02丨探寻恐龙的秘密
2021年3月27日,2019级生态学院和2018级生命科学学院同学们在金建华教授和包童助理教授带领下前往广东省河源市进行古生物学第二次实习,继续古生物探秘之旅。
老师和同学们来到河源市闻名遐迩的中国古动物恐龙蛋博物馆。博物馆负一层为恐龙化石发掘、修复现场场景及临时展厅,一层是恐龙主题的展览大厅,分“恐龙产房”、“恐龙足迹”和“恐龙故乡”三个展厅,分别展出了博物馆的15000多枚恐龙蛋化石、黄氏河源龙正型标本及多种恐龙足迹化石。馆藏的大量化石辅以多媒体等多样的途径,向同学们生动还原了距今两亿年前的恐龙世界。

河源市中国古动物恐龙蛋博物馆
同学们看到了令人惊叹的恐龙蛋群展,一组组珍贵的晶体蛋和泥蛋,听讲解员讲述不同的恐龙蛋化石是如何形成的,了解如何从外形简单区分不同种类的恐龙蛋:双输卵管的恐龙产竖状蛋、单输卵管的恐龙产横卧蛋。随后,同学们见到了闻名的“镇馆之宝”——属窃盗龙类的黄氏河源龙骨骼化石。黄氏河源龙的空龙华寺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化石和国家一级文物,堪称“双料国宝”,其重要的意义不言而喻。



馆藏的各类恐龙蛋化石
在老师的指导下,细心的同学根据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发现部分展示也存在些小错误。例如,爬行动物登陆模型中的棘螈支撑身体“站立”爬行,然而根据老师讲过的化石记录,足上8趾、趾间有蹼无腕的棘螈不适宜陆地行走,不能形成承力的姿态,应当是伏地爬行更为合理。另外,展馆中四足动物登陆的进化顺序、以及鱼石螈的脚趾数量有误。这样的纠错让同学们对于学到的知识更加印象深刻,也更深地认识到了“学以致用”的内涵。
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还有机会进入了外人止步的修复库房,亲眼见到了第一手挖回、还未仔细处理的化石标本是如何一步步成为馆藏的精美化石展品。了解如何用树脂制作化石模型,如何从一块原石中剥离出一窝完整的恐龙蛋化石,其耗费的时间长达一两年之久,这般繁复细致的工作内容、辛苦的工作环境和研究人员一心为古生物学科研的精神让同学们肃然起敬。

岩石上环形的恐龙蛋化石截面
次日,老师和工作人员带领同学们来到恐龙蛋的挖掘现场,邀请同学们亲自尝试挖掘恐龙蛋化石。古生物研究不仅需要知识,更加需要运气。虽然只有部分同学幸运地挖到了恐龙蛋化石的碎片,但能够亲临现场,见证恐龙蛋的第二次“诞生”,每一位同学都收获满满,期待下一趟古生物学寻宝之旅。
通讯员:陈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