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笃行之古生物学实习01丨穿越2亿年时空的对话
古生物学是生物学和地质学的交叉学科,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生态学院开设了古生物学课程,期间三次课外实习活动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了探索亿万年前的生命遗迹、近距离感受古生物学的魅力和神奇。2021年3月13日,金建华教授、庞虹教授、包童助理教授组织带领2019级生态学院和2018级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前往广州市花都区和禅城区进行古生物学第一次实习。
老师带领同学们首先来到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这里埋藏着丰富的中生代晚三叠纪(约2.1亿年前)的古植物化石,同学们认识使用挖采化石的工具后,开始亲手挖掘属于自己的化石。实习队伍随后前往佛山市禅城区,继续探索新生代古近纪鱼类化石的奥秘。

金建华教授为同学们讲解基本知识
位于炭步镇的一片大型地质遗迹带,有距今约2.1亿年前的动植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家证实,这是广州市域内目前唯一保留的一片三叠纪晚期地质遗迹沉积。2亿年前这个地方靠近海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繁盛;后来因地壳运动,地块被压到了地下,经过上亿年的地质变迁,最终成为了含煤的地层。再后来地壳运动把这些地层抬升到了地表,形成了今天这样出露在地面的地质剖面,并保存了大量植物压型化石。
到达目的地后,金建华老师先向同学们讲解了基本知识,包括化石产状的三要素、如何根据地质图来判断化石的存在地、如何挖掘化石和记录产出、如何判断岩层状态等等。
随后,同学们纷纷拿起地质锤开始热火朝天地“寻宝”。过程中时不时听到同学们挖出保存完好或种类特殊的化石后的惊呼声,互相分享自己的化石和挖掘的技巧,每一片清晰的叶痕都令人激动。三叠纪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大家采集的化石多为蕨类、苏铁、木贼等古植物化石,每一位同学都收获颇丰。

挖掘化石使用的地质锤、比例尺和植物化石
直到老师宣布结束挖掘工作,大家都还在非常投入地敲打锤挖,“累并快乐着”。同学们表示,这次亲手挖掘化石的经历非常有趣和宝贵,能够有机会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真实的实践过程中,挖掘出的化石如同自己的宝藏,丰富的收获感和满足感久久难却。

同学们挖掘到的部分植物化石

大家在炭步村采集地合影留念
随后实习团队前往佛山市三水区探究鱼类化石。三水盆地曾是受过海侵影响的热带浅水湖泊,生活着大量鲤科鱼类。三水盆地华涌组火山岩是在拉张背景下发育的大陆裂谷型火山岩,是南海开裂初期的重要物质记录。晚志留纪至早泥盆纪,肉鳍鱼和辐鳍鱼分化,经鉴定,此次挖掘到的鱼类化石属6500-2300万年前新生代古近纪硬骨鱼纲辐鳍亚纲的宽体纹唇鱼(Osteochilus laticorpus)。
鱼类化石分布不定且保存不易,寻宝既需要经验技巧,更加需要运气加持。虽然不是每人都有收获,但是大家都见识到了真实的鱼类化石,增加了对其的了解。

同学们挖到的部分鱼类化石
满载收获,大家乘车返回,结束了丰富而有趣古生物学第一次实习,亲手挖掘化石的兴奋感久久不能消失。寻宝的快乐、挖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都将随着这份难忘的经历永存于记忆中,而古生物学的世界还有更多的秘密亟待同学们去探索和发现。
通讯员:闫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