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新锐S01E04 | 张履冰:有一分光,发一分热

发布人:申倩倩 责任审核人:初审 申倩倩 审核 刘蔚秋 审核发布 黎晓天

张履冰,生态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作用于物种及其多样性的地理和时间尺度、物种和生态系统受胁风险的量化,以及上述威胁因素对物种进化过程的影响等。

1.老师是从什么时候萌生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我小时候去城市以外地方的机会比周围的小朋友稍多些,对动植物的兴趣也是从那时萌生的。其实有了明确的兴趣,读大学时选专业也是个比较简单的事情,后来我拿到了生物科学专业的学士学位。

2.您是如何走上从事生态学研究的道路?

人生早期我没有在职业选择上给自己树立过明确的目标。大学四年期间学了不少专业课,但生态学这门课当时并没有开。读完大学,我还想再多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保护野生动物的现实意义等等,所以就接着读了生态学的研究生(我不是要逃避生化实验(手动狗头))。不过那时我还有其他感兴趣的东西,也并没有要从事科研或教育工作的强烈想法。

1

野外工作照(拍摄于新疆塔克拉玛干)

3.是什么使您转变想法,决定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

读博之前,我做过其他类型的工作,时间大约5年。后来转向科研是因为觉得它的工作环境相对安静和单纯,和我自己的性格比较契合,而且本身也有兴趣。按当前培养人才的节奏,有这样的“断层”可能连起跑线都没必要站上去。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秉承“有教无类”收留了我,也感谢中国科学院的培养方式对我的熏陶。在这里,我调整了思考科学问题的方式,也锻炼了应对挫折的能力。

2

拍摄于四川阿坝

4.您现在的研究方向是在什么时候确立的呢?

硕士期间我的工作主要在种群生态学的领域内开展,研究对象是一种濒危的有蹄类——林麝。读博士之后依然继续了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是物种濒危机制和分布格局,并从那时起接触和研究保护生物学的一些相关问题,直至今天。

1

拍摄于马达加斯加西南部

5.老师目前的研究对象还是动物吗?您对将来有什么样的愿景呢?

目前在研课题的对象是全球和局域尺度上不同类群的动物,另外我也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愿望是能在中山大学的平台上和同事们一起做更多有意思有意义的研究,遇到更多可盐可甜可教的同学们。

1

办公室的日常(明德园6号楼323)

对同学们的寄语: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大学是发展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时机。希望同学们都能利用这段时间丰富自己。而丰富自己的方式也是丰富的,不是只有做交换生、去政企实习等等。主要是去经历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并且思考(多样性是好的=D)。大学也是深入了解自己的机会,希望同学们在与人相处中多观察自己。只有了解,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适合自己,行动的时候也会少一些迷茫。

老师小档案:

教育经历

2013.9-2016.7:中国科学院 动物研究所 生态学博士

2005.9-2008.7:华东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态学硕士

2001.9-2005.7:华东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学本科

 

工作经历

2020.5 至今:中山大学 助理教授

2018.3-2020.4:南方科技大学 博士后

2017.1-2017.12:University of Veracruz 博士后

2009.9-2013.9:新疆大学 实验员

 

获奖情况

Conoco Philips China:2013 China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Award

 

如想了解关于我的更多信息,请参考以下网址:

http://eco.sysu.edu.cn/teacher/176

 

通讯员:张楷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