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新锐S01E02 | 马嘉欣:选择中大背后的拳拳赤子心

马嘉欣,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淡水和海洋生物学、生物多样性、甲壳类系统进化学等。
1、机缘巧合下,开启科研之路
马嘉欣老师对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大一暑假期间,马老师参与了UCLA暑期学校的海洋科学课程,在那里她了解到了过度捕捞对海洋物种所造成的威胁。自那以后,她就萌出了想研究海洋生物的想法。在导师的建议和指导下,她逐步接触到了一些有关于海洋生物学的研究,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此图为在菲律宾潜水胜地-海豚湾时的照片
海底世界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和迷人景象是吸引她走上科研道路的重要原因
2、是优秀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朋友
在生活中,马嘉欣老师非常平易近人,看到同学们总会热情地打招呼。在她看来,师生关系更像是朋友。她期望学生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要有质疑精神,敢于打破局限,这样才能不断地在自己的科研方面有所突破,让教学相长。

朱嘉濠教授(图左)和马嘉欣老师(图右)在讨论有关2019年香港甲壳动物协会年中会议的安排。朱教授对她的科学研究和在师生关系的认识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是对自己影响最深的导师之一。
3、中大是理想的研究平台
来到中大工作,可以说是实现了马老师的多个梦想。虽然在香港长大,但是由于父母经常去内地旅游,因此马老师从小的时候就对内地有着无限的向往。此次选择了中大这个平台,不仅仅因为这里有自己想做的研究,也是出于一种家国情怀。过去马老师也接触到很多中大的同学,中大和中大的同学们给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因此一直以来她都很向往这所孕育出诸多优秀人才的大学。在澳洲留学的时光,使她感受到了来自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也使她能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因此她期望未来也可以有一个同样开放与包容的工作氛围。文化的融合在中大生态学院有着很好的体现,老师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科学研究可以在此互相借鉴,彼此促进,让科研与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图为马嘉欣老师带领不同国家的甲壳动物学家在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考察(其实他们在扮演螃蟹、龙虾和虾,大家猜猜看~)
4.对同学们的寄语:
希望同学们可以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使自己的梦想融入在国家的发展需求中,秉持开放态度,具备良好的人文视野和分辨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5.老师小档案:
教育经历
2015 James Cook University,澳大利亚 海洋生物学博士
2009 香港中文大学 生物学硕士
2006 香港中文大学 生物学学士
学术成就
主要学术奖励:
2012 教育部高等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2010 - 2014 詹姆斯库克大学国际研究学者
2008 澳大利亚-长江研究学者奋进奖
主要学术兼职: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石斑与隆头鱼专家组,2015 -至今
担任《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Marine Molecular Biology and Ecology) 杂志评审编辑、《Frontiers in Genetics》 期刊专题编辑
担任《Ecology and Evolution》、《Frontiers Marine Science》、《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Zoological Scripta》等期刊审稿人
如想了解关于我的更多信息,请参考以下网址:
http://eco.sysu.edu.cn/teacher/195
https://makayana.wixsite.com/abel/
通讯员:冯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