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院第一届研究生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发布人:生态学院 责任审核人:初审 申倩倩 审核 黎理 审核发布 黎晓天

       2020年12月19日下午14时,由生态学院研究生会与农学院研究生会联合举办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在中山大学南校生物楼215会议室成功举办。生态学院副院长庞虹教授、农学院副院长辛国荣教授及教师代表莅临本次交流会进行学术指导,研讨会兼职辅导员杨焕莹主持。

‘’‘’

       本次学术交流会邀请了两个学院的7位同学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和科研经历,与参会同学介绍科研方向并分享科研心得。

       生态学院博士罗文启以“亚热带森林根系群落β多样性”为主题,介绍了生物群落的β多样性,以及根系群落与地上群落的异同。此外,罗文启还向大家介绍了他在黑石顶常绿阔叶林根系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形状β多样性上的研究进展。

‘’‘’

       农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建以“稻绿核菌白花菌株中极性较大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为主题,以稻绿核菌白化菌株产生的极性较大部分的次生代谢产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离阐明其化合物种类,寻找其与正常菌株的差异代谢物,通过评价其生物活性进行构效关系的探讨。

‘’‘’

       农学院博士研究生吴勉之以“斑节对虾高血糖激素参与雄性性腺发育的研究为主题,介绍了一种新的属于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基因家族的基因在雄性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效果。

‘’‘’

       农学院博士研究生曾凯以“不同物种及种植年限对川西沙化地植物群落与土壤性质的恢位主题,他认为物种均能通过各自特有的适应机制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差异显著的正向效应,对今后因地制宜的选择植被恢复物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生态学院博士研究生黄羽豪以“转录组和瓢虫的食性适应与进化研究“为主题,介绍了瓢虫的食性适应研究,同时运用了转录组分析的手段,探讨了瓢虫食性进化的相关基因,进一步为瓢虫基因组与食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生态学院硕士研究生韩普以“东黑冠长臂猿的声音通讯“为主题,科普了长臂猿相关分类及声音通讯的功能与意义,介绍了东黑冠长臂猿声音通讯相关知识,从六大研究手段说明长臂猿叫声蕴含丰富信息,并指出东黑冠长臂猿的声音通讯研究的重要科研意义。

‘’‘’

       生态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忠兴以“香港斗鱼与普通叉尾斗鱼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为主题,对香港斗鱼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再利用生信进行进一步分析,为后续探讨其基因功能及进化分析提供科学参考。

‘’‘’

       在交流会上,与会老师和同学们对于七位同学所分享的研究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热情,纷纷就七位同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

‘’‘’

       本次活动内容丰满前言,为在场的所有学者提供了一场不可多得的学术盛宴,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颇多,并期待今后能够开展更多学术的学术活动,增强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