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新锐S05E01|黄恺驰:解码生命——探索奇妙的基因世界
黄恺驰,博士,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是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物种适应与形成的遗传机理,也包括基因组结构变异的演化规律以及杂交和自然选择驱动下的分子演化过程。

从少年梦想到科学征途
从小我就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心,会在家里养鱼种花做各种简单的物理化学实验。在高中时期,我希望以后能实现人工光合作用技术提高光能转化效率,从而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在本科阶段,虽然中大生科院的研究方向非常多,但没有做生物物理方向的课题组。在学校和学院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在多个实验室尝试了不同的研究方向,从野外考察标本采集,到污染生态学的生理化学指标测定,再到基因功能研究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相关的实验,直至本科毕设阶段的打开了生物信息学和演化生物学研究的大门,最终才大概看明白科研的样子,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科研,是因为自己喜欢自然科学,喜欢理性思考,喜欢探索未知,科学研究这项职业,能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长处:学生时代积累的庞大的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理性逻辑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相对灵活的时间安排,以及独立专注思考和与人交流探讨的适度结合。最后选择演化生物学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喜欢博物学,喜欢思考世间万物变化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演化规律是生物学的哲学,指导着一切生命活动过程,甚至一些规律能应用到个人生活和人类社会,每种生物的生存智慧都能让我获益匪浅;同时,我在基因组学数据分析上有着很高的热情,我很幸运碰上了基因组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也喜欢写代码做分析,这个过程让我觉得像是在和计算机进行着一场理性的有逻辑的对话;演化生物学的研究手段也非常综合,从野外采集到生化实验到计算机分析,各种内容的配比符合我的个人优势,能够发挥自己自然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以及编程和信息挖掘能力。也正是后来学习了演化生物学,我才明白高中时候设想的模拟绿色植物的人工光合系统其实并不是这个问题的最优解,一直以来我认为最常见的卟啉叶绿素系统必定经历亿万年的自然选择而能最大程度利用太阳能,后来才发现绿色植物的演化很可能只是生物地理历史上的机缘巧合,一切的现在都是在过去的基础上一步步修改,挟带着历史的遗传的局限,并受制于命运的随机性。




我希望自己在有一份工作立足的同时,能够支持自己探索未知的领域,扩展个人和人类的知识框架。在我看来,知识和兴趣是指引自己方向的明灯,也是我坚持不懈的动力。

科研中的挑战与成长
在我博士期间,第一年是充满新鲜感的,尤其是在一个新的学校和国家。但到了研究生学习的中段,我时常感到迷茫,博士生资格考试已经完成,但下一个目标也就是毕业似乎还很遥远。这段时间内,我在完成好眼前工作的同时经常与我的导师交流,寻求具体的建议,为自己设定一些短期目标,帮助自己获得成就感和动力。
在科研的道路上,困难和挑战无时不在。在遇到科研瓶颈时,我会让自己从难题中暂时抽离,防止陷入牛角尖,出去一个人走一走,让大脑放松一下发散一下。在科研道路上,我也逐渐认识到平衡工作与个人兴趣的重要性,这种平衡帮助我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心态,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在我的博士期间,我的导师不仅为我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资源,同时尊重着每位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他的影响,我希望向我的导师学习,在我的课题组中营造一种开放的氛围,与学生能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激励他们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在科研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这也是EEB(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这个领域大家共同传承的文化。我希望导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合作者的关系,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大家相互尊重,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导师提供指导和资源,学生着手把具体的问题做好。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依赖于每个成员的贡献和责任分担,每个人对自己负责的同时,通过有效的分工,大家共同努力实现更高效的合作,并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个人都获得成长。


对未来学生或者有志走上科研之路的青年的寄语
首先是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科研是一种乐趣和对未知的探索,这种对知识的热情能让我们在面临迷茫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并且兴趣也是持续探索和克服困难的关键驱动力。其次是学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在遇到困难时勇于面对,可以通过与老师或者同学交流寻求解决方案。我相信,只有真正热爱自己的所做的东西,才能在科研道路上取得长远的成功。

科研生活中的“调味剂”
在工作之余,我喜欢观鸟、骑车、游泳、弹琴、画画、摄影。人生不是单线程的,做工作之外的事情并不是不务正业,适当的搭配反而能提高效率,并对自己的工作有所启发,同时让你成为真正能享受生活和感悟人生的“人”。



【教师小档案】

教育经历
2016-2021,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博士
2011-201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逸仙学院),学士
工作经历
2024至今,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
2021-2023,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博士后
学术兼职
担任Molecular Ecology、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和Biological Diversity青年编委,法国国家科研署基金评审专家,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New Phytologist、Molecular Ecology、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Horticulture Research、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iScience、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Biology Letters、Gene、PeerJ、Gene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