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FC课题组最新成果 | 过去50年里阻碍黄唇鱼种群恢复的因素和保护对策

研究背景
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是中国特有物种(图1),历史上因高价鱼鳔交易遭受过度捕捞,自上世纪起种群急剧衰退。尽管1988年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21年升级为一级保护物种,并设立保护区,但种群恢复效果仍不明确。由于缺乏系统性监测数据,黄唇鱼的历史种群动态及衰退机制长期存在研究空白。

为此,研究团队自2021年起,通过开展渔民访谈(图2)获取本地生态学知识(LEK),结合历史文献和灰色文献,重建了1970-2020年黄唇鱼种群规模、分布范围及影响因素的历史动态,讨论导致种群衰退的主要威胁因子和过程。

研究结果
1. 珠江口地区种群衰退
· 体型持续小型化:1995年后体长显著下降(p<0.05;图3),平均体重也呈下降趋势(图4b)。
· 单位捕捞努力产量(CPUE)长期低迷:珠江口区域CPUE在50年间无显著差异(p=0.062),并保持在较低水平。虽然在1980年代出现短暂峰值,但随后持续下降,整体处于极低水平(图4a、5a)。



2. 地理分布范围收缩
· 珠江口:2000年后分布范围缩减9.55%,核心分布区(高频捕获区)缩减69.48%,现有保护区仅覆盖18.06%的核心分布区(图6ab);产卵场范围收缩,目前保护不足。
· 全国:历史分布北界(长江口)和南界(湛江)分别退缩至温州和珠江口,2010年后有分布记录的海岸线长度较2001年前减少42.89%(图6c);黄唇鱼空间分布明显收缩。
3. 多因素影响种群衰退
· 捕捞压力:渔船总功率在1970-2000年激增,2005年后下降,但种群未同步恢复(图6b);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制约了黄唇鱼种群恢复。
· 栖息地退化/丧失和水污染:1970至80年代,珠江年径流量下降,后起伏不定,输沙量和暖季底层溶解氧维持在较高水平,随后下降(图5c-e);饵料资源的不稳定和水环境恶化可能制约了黄唇鱼的繁殖和生长,进而阻碍种群恢复。
超过一半的渔民(63.9%)认为工业/生活污水是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过度捕捞(19.4%)和栖息地退化/丧失(13.9%),尤其强调沿海开发导致的沿岸沙质产卵场被破坏(图7)。


· 保护措施的局限性:列为保护物种、实施南海伏季休渔期,设立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和实施珠江流域禁渔期等保护措施均未能逆转种群衰退趋势。这可能是因为这些措施过于关注缓解渔业捕捞压力,而忽略了栖息地退化/丧失和水污染等威胁因素。
总结
本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黄唇鱼种群衰退的多维度证据,发现种群不仅受到历史高捕捞压力的影响,还受到持续的水污染、栖息地退化/丧失等多因素共同影响。强调仅靠减少捕捞不足以恢复种群,需协同污染治理、生态调度、生境恢复和种群动态监测等措施。此外,本研究还突出强调了本地生态学知识在重建数据匮乏的鱼类种群动态、更好地理解其地理分布和受人类活动威胁等方面的重要性。
论文信息
研究成果近期以“Decadal population depletion, size class reduction, and range contraction of the giant yellow croaker 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为题发表在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上。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关键鱼类保护实验室(Key Fish Conservation Lab, 简称KFC课题组)研究生陈一宁为论文第一作者(本研究是其本科毕业论文课题),张雄副教授为通讯作者,生态学院研究生郭宇洁,生态学院本科毕业生李敏慧为文章共同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22A1515010640)和广东省科技规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河口及海湾湿地动物重点资源调查”(2021B1212110002)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ocecoaman.2025.107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