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Faculty Highlights S04E02 | LI Haosen

Written by:生态学院 责任审核人:初审 赵文嘉 审核 张丹丹 审核发布 罗燕

        李浩森,生态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昆虫生态与进化研究,致力于资源昆虫的利用和害虫生物防治。目前研究方向包括:1)害虫共生微生物与捕食者间的相互作用;2)瓢虫的食性进化机制;3)天敌昆虫的种群遗传与进化。

        Q1:什么使您选择目前这个研究领域呢?

        我对生态学和害虫生物防治的兴趣萌芽于高中,那时家乡正经历着农村城镇化,绿油油的景色逐渐被工厂和高楼取代,让我开始思考工业对自然生态的冲击。之后又受到一部名叫《岁月的童话》的电影的影响,被男主人公对有机农业的描述深深吸引住,把所有高考志愿都填写了农业大学。

        中山大学的生物防治研究有辉煌的历史,感谢庞虹老师把我带入其中,并一直对我悉心指导。我现在主要研究如何做好生物防治,即怎么高效使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又不至于过分影响本地生态。这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和控制天敌昆虫在生物防治中的重要性状,例如天敌瓢虫的食性。如今有机农业的普及依然很遥远,还好的是我还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着。

image 384

(2017年夏在广东英德与广东农科院黎健龙研究员、比利时根特大学Patrick De Clercq教授考察当地茶园的昆虫生态。当地茶园不使用农药,仅靠生态栽培措施来维持天敌与害虫间关系的稳定,值得我们借鉴。)

 

        Q2:您是如何走上科研的道路?

        我硕士阶段研究一种绝大部分人都不认识的、微小得肉眼看不见的虫子——瘿螨。它们几乎不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但它们物种数量成千上万,并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大多数植物里,让人引发一种思考,就是看似弱小的它们竟为何能如此多姿多彩?这是我研究的第一个科学问题。在此我要感谢我的两位硕士导师,感谢他们带我进入神秘的瘿螨世界。

        认识瘿螨多样性最大的障碍是它的分类系统不够客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使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我可能是国内第一个提取瘿螨DNA的人。最初的过程绝不轻松,因为瘿螨太小,还需要单个体提取以准确鉴定。为此,我尝遍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也跑了几个月电泳无PCR产物的“白板”。这种枯燥的实验过程都能熬过来,我想我应该是比较适合做科研的吧。

image 389

(2018年秋在新疆出差,朋友帮我拍下这张照片。西北的壮丽风光让生在南方的我大开眼界。大自然十分美妙,我们一起去探索。)

 

        Q3:您在中大有过什么难忘的时刻吗?

        今年是我在中大的第九个年,我在这里的大部分时间是以师兄的身份与师弟师妹们合作。一栋俗称为“昆虫园”的三层小楼是我们的工作基地。我们在同一屋檐下,日夜攻坚科学难题。没有实验条件,我们一起创造;不懂的实验原理,我们相互学习;枯燥的实验过程,我们分工合作;拿到实验结果后,我们齐聚讨论,一起失望或喜出望外。这些都是非常难忘的时刻。 

image 392

(2023年春参加课题组的年度总结会。能成为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我感到荣幸。)

        Q4:您希望接收什么样的学生,或者对学生有什么寄语?

        如果你愿意来,那就欢迎!来一起干活吧!如果能从中感受到科研乐趣,那就再好不过了。

 

【老师小档案】

教育经历

2007年9月-2011年6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农学学士

2011年9月-2014年6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学硕士

2014年8月-2016年12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理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17年1月-2022年7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2022年8月至今,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

代表论著

1. Xue-Yong Du, Huan-Ying Yang, Sen-Rui Gong, Pei-Fang Zhang, Pei-Tao Chen, Yuan-Sen Liang, Yu-Hao Huang, Xue-Fei Tang, Qiao-Kui Chen, Patrick De Clercq, Hao-Sen Li*, Hong Pang. Aphidophagous ladybird beetles adapt to an aphid symbiont. Functional Ecology, 2022, 36, 2593–2604.

2. Hao-Sen Li, Xue-Fei Tang, Yu-Hao Huang, Ze-Yu Xu, Mei-Lan Chen, Xue-Yong Du, Bo-Yuan Qiu, Pei-Tao Chen, Wei Zhang, Adam Ślipiński, Hermes E. Escalona, Robert M. Waterhouse, Andreas Zwick, Hong Pang*. Horizontally acquired antibacterial genes associated with adaptive radiation of ladybird beetles, BMC Biology, 2021, 19, 7.

3. Hao-Sen Li, Gerald Heckel, Yu-Hao Huang, Wei-Jian Fan, Adam Ślipiński, Hong Pang*. Genomic changes i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 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associated with introduction. 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 2019, 12, 989–1000.

4. Hao-Sen Li, Ary A. Hoffmann, Jing-Feng Guo, Yun Zuo, Xiao-Feng Xue, Hong Pang, Xiao-Yue Hong*. Identification of two lineages of host-associated eriophyoid mites predisposed to different levels of host diversification.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16, 105, 235–240.

5. Hao-Sen Li, Xiao-Feng Xue, Xiao-Yue Hong*. Homoplastic evolution and host-association of Eriophyoidea (Acari: Prostigmata) conflict with morphological-based taxonomic system.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14, 78, 185–198.

代表研究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瓢虫对猎物共生菌的免疫防御研究,2022年1月-2025年12月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瓢虫对食物改变的适应和食性进化研究,2018年1月-2020年12月

 

如想了解关于李浩森老师的更多信息,请点击以下网址:

https://eco.sysu.edu.cn/teacher/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