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Faculty Highlights S04E01 | YAN Cunhua
鄢春华,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生态水文、环境与能源信息工程等方面的工作,主要针对城市化过程引起的生态与水文问题、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利用最新的信息检测、遥感(热红外、荧光、高光谱、雷达等)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和手段,以地面、无人机、航空和卫星为观测平台,检测、分析和研究从细胞到地球规模的多尺度生态、环境与能源信息,探索其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学机理,提出相应的环境监测、评价和修复的方法、技术和手段,为全球变化的人类适应对策的研发、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调控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问题1: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您觉得最为受益的品质或能力是什么?
耐得住寂寞的能力。一方面,我刚开始从事这块的研究的时候,主要是基于野外长时序定位观测,这涉及到一个长期维护仪器和收集数据的过程,因此我本人是12年硕士入学,13年安装仪器,16年完成数据收集工作并整理投出第一篇SCI,可能运气还不错,这篇论文最后在17年被我们领域的专业顶刊所接受发表。

(2015年4月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EGU会议)


(在深圳协助组织两届《全球变化与陆域蒸散发研讨会》)
问题2:在您的科研过程中,最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我们方向需要携带大批量仪器设备去野外进行观测实验,在临行前,我们就需要反复调试仪器、确保仪器可以正常运转。但是在我刚开始做这些事的时候,到了野外总是会有一些疏忽或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说,我们之前组织团队去荒漠进行无人机观测,刚开始,我们预估的是带足无人机蓄电池,每天晚上进行充电;但是在实际中,由于晚上充电电压不够,这些电池的充电工作难以完成,极大影响了野外集中观测的进行,所以我们后面在附近镇上租了一个柴油发电机,直接在观测样地一边采集数据一边充电。
另外还有一件,就是我们2013年第一次去九寨沟进行仪器搭建。虽然我们在校时确认了仪器会正常进行运转,但是到了九寨沟以后,发现仪器在冬春季往往缺失了大批量数据,我们联系工程师和厂家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了野外数据收集的不容易,以及野外数据不可能如预期那般完美,需要寻找各种手段去完善它,并充分发挥已有的数据的作用,去深入挖掘其中的信息。


(2015年10月赴九寨沟开展野外集中观测)
问题3:在您的科研过程中,有没有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我在和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的时候,很是为自己的英文水平所焦虑,但是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发现这并不是限制因素。比如说,我多年和日本竹内真一教授面对面交流,说实话感觉我们俩的英语水平应该都是一言难尽的状态,但是我们会通过反复、缓慢说话的方式进行交流。还会采取另外一种比较适合中日学者交流的方式,有些专业名词表述不够清楚的,还可以通过写汉字、画图等形式进行交流,所以衍生到最后,我们都会随身携带一个本子,不管是在野外还是在饭桌上。
(2016年11月在日本森林综合研究所开展学术交流)
问题4:作为老师,您想对生态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给出一些什么建议呢?
本科生一方面要夯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我们学校的资源,包括图书馆、数据库、实验室等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学院的老师比较多,尤其是年轻老师,他们大多都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和开阔的眼界,应该可以给大家的人生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研究生的话,则鼓励大家尽早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果想要继续从事科研方面的工作,建议及早开始做相关的工作,并通过各种渠道去接触你喜欢的、可以招收博士的导师;如果想毕业之后走向社会直接就业的话,则需要及早了解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情况、对我们能力的要求,这块的话,建议同学们多和学院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请教。
(2022年8月第一次作为本科生指导老师带队参加生态学综合实习)
问题5:您对自己的研究生的要求是什么?您期待的课题组氛围是什么样的?
我对自己的研究生的要求是动手能力比较强,时间规划能力比较强,毕竟我可以协助做好各个阶段的安排,但最后还是需要同学们自己去落实。就像疫情对我们的要求是,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那我们对培养学生的要求,是当好自己人生规划的第一责任人,我们会尽最大能力做好人生咨询的作用。
我期待的课题组氛围是:在学术上,大家是师生关系,秉持严肃严谨认真的理念共事;但在生活上,大家都是年轻人,至少现在我还把自己当做青年科学家,希望大家更加开放包容活泼,能够敞开心扉聊更多的事情,也鼓励大家有事没事来找我聊天,毕竟以前我也是经常去找导师蹭茶蹭咖啡,然后会在这种轻松的聊天过程中,获取到很多生活上或者学术上的信息,也许有用也许无用,需要我们同学们进一步判断。
【老师小档案】
电子邮箱:yanchh@mail.sysu.edu.cn
【教育背景】
2012.09–2018.07 北京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 博士
2008.09–2012.07 北京大学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 学士
【工作经历】
2022.07–至今 中山大学 生态学院 “百人计划”助理教授
2020.09–2022.06 北京大学 环境与能源学院 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18.10–2022.09 北京大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博士后
【承担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青年科学基金, 42001022, 基于三维三温模型的城市单株乔木蒸腾定量遥感反演研究, 2021-01至2023-12, 在研, 主持。
2. 四川省科技厅, 四川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项目, 九寨沟针、阔混交林的蒸散发特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研究, 2021-04至2023-12, 在研, 中方主持。
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面上项目, 2019M660330, 基于三温模型的城市蒸散发定量遥感反演研究, 2020-01至2021-12, 8万元, 已结题, 主持。
4.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基础研究(学科布局)项目, JCYJ20180504165440088, 基20180096 飞行智能环境监测机器人研究, 2019-04至2022-09, 在研, 主要参与者。
5.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基础研究(自由探索)项目, JCYJ20140417144423187, 深圳城市热环境、植被蒸腾及其降温效果的实验研究, 2014-09至2016-08, 已结题, 主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