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生态学专业强基计划培养方案

发布人:黎理 责任审核人:初审 赵文嘉 审核 张丹丹 审核发布 罗燕

中山大学生态学专业强基计划培养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 号)、《中山大学强基计划学生培养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要求,加强强基计划招生和培养的有效衔接,特制定培养方案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专业简介

中山大学生态学科肇始于1924年建校之初的生物学系。以蒲蛰龙院士和张宏达教授等为代表的前辈学者,奠定了动物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础。近年来,学科坚持“立德树人”,在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等领域引领学科发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等领域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在教育部最近三轮学科评估中,本学科均为全国并列第一和A+,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和“强基计划”。按双一流学科的建设要求,建成世界一流的生态学科,保持国内领先,国际排名稳步提升,支撑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生态学进入ESI前1‰。

中山大学生态学专业方向涵盖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修复生态学和进化生态学等,形成了四大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生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保护、生态系统修复与生态安全、碳汇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在注重重大学术前沿的同时,进一步突出服务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特色。

(二)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学、研究队伍,现有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古生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生态学、演化生物学、基因组学、生态系统修复、生态资源利用与开发等多个科研团队。目前共有专任教师78人,包括教授21人、副教授44人、助理教授13人。

(三)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

学位点依托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广东黑石顶地带与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等校内科研平台和一批校外产学研基地开展科学研究,承担生态学专业野外实习,支撑生态学方向的古生物生态学、动植物生态学、系统进化学等领域研究,将生态与演化紧密融合,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平台建设经费积极支持公共平台的更新和维护,支持本科生、研究生参与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与学术竞赛,聘请国际知名大师开展讲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科研人才。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生态学(强基计划)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核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旨在“培养基础学科拔尖,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人才”,本专业通过深入推动“五个融合”,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使学生掌握生态学领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实验技能和其他相关科学理论,并能在学科前沿领域积极探索,成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良好人文科学素养、敏锐学科思维和突出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创造性复合型生态学人才,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输送后备力量。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深厚数理化基础、扎实生物学功底、地球系统观念和国际视野的生态学人才。通过生命科学系列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形成较系统的科学世界观、科学道德观、科学价值观和科学思维方法。注重宏观与微观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生物学、地学和环境科学交叉融合,在输送优秀的社会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同时,着重培养一流学术人才。生态学专业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突出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突出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生命活动的兴趣,提高探究与解决生态与环境问题的能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培养从事生态学教育与研究、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与管理、生态规划与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与建设等相关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打下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一)本科阶段学生培养管理

实行多阶段考核和动态进出培养管理机制,每学年(本科阶段第一、二、三学年)由生态学强基计划工作小组组织开展强基生培养质量评估,根据学生课程成绩、科研训练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科学分流、按需补录。综合考核未达到强基计划培养要求及个人申请退出的强基生,经院系工作小组研究、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教务部审核备案后,退出强基计划,转入本专业的普通班就读。退出强基计划的学生原则上不得再转专业,不再具有申请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退出学生空出的强基生名额,可从校内选拔有意愿加入强基计划培养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经院系工作小组考核研究、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公示无异议并报教务部审核备案后,相关学生可以补入强基计划专业。

(二)本研衔接培养办法

强基生实行本-硕-博衔接,按照强基生直博培养方案培养。本科阶段第三学年结束,对强基生进行转段考核。通过考核者获得转段资格(推荐免试直接攻读本校生态学博士学位研究生资格),通过转段考核的强基生可在导师指导下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所获得学分由研究生阶段培养院系审核后,报研究生院认定。通过转段考核的强基生达到本科毕业要求、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办理研究生学籍注册。未通过转段考核者退出强基计划。

研究生阶段第二学年,研究生院组织各有关院系对强基生进行综合考核与分流,综合考核与分流工作纳入同年级直博生第一学年考查工作进行。通过考核者继续按培养方案攻读博士学位;未通过考核者按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进行分流。

 

        三、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

1. 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完成培养计划要求学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本科生取得主修专业毕业资格和学位授予资格,同时修读完成不少于18学分的荣誉课程,且主修课程、荣誉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均达到优秀(绩点≥3.5),可授予荣誉学士学位。

2. 完成博士学业可授予理学博士学位,学位授予标准参照生态学专业直博生培养方案要求。

3. 未通过研究生阶段第二年分流考核的,完成生态学硕士学业可授予理学硕士学位,学位授予标准参照生态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要求。

 

        四、培养方式

“生态学强基班”将发挥中山大学生态学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实施书院制培养,单独编班,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管理。使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学科特长,体验国际化科研实践,成长为世界一流基础学科建设人才。

1. 设立学业导师,开展本科科研

名师引领:全面实行导师制。导师队伍汇集活跃于国际生态学领域的大师和名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业发展和科学研究。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学术研究,或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为本科生提供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提升科学精神,形成热爱科学的文化氛围。通过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为毕业论文和未来研究方向奠定基础。

2. 强化学科基础,促进学科交叉

学科交融:面向未来生态学的发展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的挑战,在保持宽广深厚的生态学专业素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修创新性课程,研究性课程以及实习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科交融能力,加强数理、地学与信息科学训练,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新型生态学人才。

3. 个性化培养体系,模块化教学

在完成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之后,学生将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导师一起设计培养方案,开设系列荣誉课程,进行高年级的模块化学习阶段,进一步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新能力。

4. 本硕博联通

通过优化培养环节、加强过程管理,探索我国自主培养高级生态学人才的可行方案。通过优化培养环节、加强过程管理,打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提升培养效率。建立强基计划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为每名强基生建立成长档案,动态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研能力、社会实践、海外交流直至升学就业等各方面的成长情况,根据强基生培养质量监测情况,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达到与世界一流大学相称的博士生培养质量。

 

        五、课程设置

本科阶段共 177.5 学分(包括毕业论文 6 学分),荣誉课程18学分。

(一)通识教育课程

结合中山大学的综合优势,鼓励学生全方位学习,在数学与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哲学与心理学类、历史学类、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类等大类中均衡选课,形成较系统的科学世界观、科学道德观、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献身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服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二)基础-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学习围绕生态学设置的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相关课程,以及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生物学、生态学等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夯实基础,系统、扎实地掌握涵盖生态及进化在内的大生命科学领域及其交叉领域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表1 部分强基计划专业特色必修课、选修课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专业必修课

生命科学史
A History of the Life Sciences

基础生态学
Ecology

生物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Computer Programming Language for Biology

生物统计学
Biostatistics

遗传学
Genetics

种群与群落生态学
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Ecology

生态系统生态学
Ecosystem Ecology

恢复生态学
Restoration Ecology

全球变化生态学
Global Change Ecology

生态学综合实验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in Ecology

进化与分子生态学
Evolution and Molecular Ecology

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

专业选修课

无脊椎动物生态学
Invertebrate Ecology

生物地理学
Biogeography

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

生态安全
Ecological Security

生态学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Data Analysis for Ecology

科学计算与可视化
Scientific Computing and Data Visualization

GIS空间分析

GIS Spatial Analysis

生态遥感
Ecological Remote Sensing

城市生态学
Urban Ecology

污染生态学
Pollution Ecology

古生物学

Paleontology

 

(三)实验-实践类课程

通过实验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包括生物学、生态学综合实习,保护生物学、应用生态学实践课程,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科研训练、实践技能训练,科技文献阅读和科技论文写作训练,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知识自我更新能力。掌握生态学野外工作及室内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和高度的责任感,能够适应生态学、生物科学的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和行业竞争,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表2 部分强基专业特色实践/实验课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专业实践/实验课

生物学野外实习
Biological Practice in the Field

生态学综合实习
Training & Practice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实验技能系列课-微生物学实验技能
Series of Experimental Skill Courses - Experimental Skills in Microbiology

实验技能系列课-野外实践技能
Series of Experimental Skill Courses - Field Experimental Skills

实验技能系列课-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
Series of Experimental Skill Courses - Experimental Skills in Molecular Biology

 

        六、配套保障

1. 组织保障

成立由教学院长负责的生态学强基计划工作小组,为学生配备全程的学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业成长;由学院党委、团委和学工办负责学生的思想品德、生活等;由青年教师担任的班主任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事务。

2. 经费保障

除学校相关经费的支持,学院还将通过特别专项经费、专业奖学金、教学项目经费及社会经费对强基班进行资助与支持。 

3. 师资保障

学院提供最佳的师资力量对强基班进行小班教学。强基班学生可优先选择合适的老师作为导师,对于科研工作优秀的同学,学院可聘请校外国际知名学者为兼职第二导师。 

4. 政策保障

优秀的学生,优先资助国际学术会议及国外校际交流,享受优化的学习条件和提供学习科研支持。学习优秀者,除可获得国家奖学金外,还可获得专业奖学金及其它多项冠名奖学金。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的强基班学生,在学习期间享受至少两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研究或由国际兼职导师指导科学研究的机会。 
 
中山大学生态学专业强基计划培养方案由生态学院负责解释,如有修订,以最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为准。
强基计划招生及培养工作按照教育部相关政策执行。若遇教育部政策调整,则按新政策执行。